Science重磅:人類首次看到了胚胎發育的「高清」過程

2021-02-25 Science

本文轉自學術經緯

無論是簡單如蠕蟲,還是複雜如人類,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從一個細胞發育而來。

稍微了解生物發育的人都知道,從受精卵到胚胎的發育過程堪稱奇蹟。它需要細胞不斷進行分裂,從一到二,從二到四,從四到八……

每一個新生成的細胞,都要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位置;每一個新生成的細胞,都要和自己的鄰居緊密合作,執行精準的生理功能。

有人說,這是自然界最為精彩的一幕。但人類經過了幾十年的探索,對胚胎發育的了解依然有限。

而哈佛大學與哈佛醫學院的科研人員徹底改變了我們的認知。最近,他們的研究在線刊登在了《科學》雜誌上。

不是一篇,而是三篇!

這三篇研究都用到了一個關鍵的技術——單細胞測序

我們知道,每一個細胞裡都含有生物完整的基因組。但它們只會從中挑出一些關鍵基因來實現自己的功能。這有點像一座大樓的建造藍圖只有一張,但不同的建築工人在建造不同的區域時,查詢的是藍圖的不同部分。

常規的測序技術會把遺傳信息一鍋端,無法從雜亂無章的測序結果中找到洞見。

而單細胞技術可以分離出單個細胞,對其中的遺傳信息進行分析,知道哪些基因被開啟,哪些基因被關閉。這就好像挨個詢問建築工人,而他們向你匯報自己的工作任務一般。

在非洲爪蟾和斑馬魚這兩大重要的實驗動物裡,研究人員們從遺傳角度,繪製出了它們的胚胎發育圖譜。而每一個胚胎細胞裡的基因表達情況,都指向了它們的發育方向。

解析度達到單細胞級的研究,直接顛覆了我們的一些固有認知。譬如在過去,科學家們認為只要一個細胞認準了一條發育道路,就會耿直地走到底。但這幾項研究表明,結果並非如此。一些細胞在發育過程中,基因活性會發生突然的改變,讓這些細胞發育成其他的類型。

「(生物發育的)畫卷比我們過去設想的要複雜得多。」一名研究負責人說道。

這充分體現了該結果的重要性。事實上,一些發育學家指出,單細胞裡的基因表達情況,甚至可以作為「基因配方」,告訴我們只要激活哪些基因,就能發育成特定的細胞。這一前所未有的工具,對於生物學科研有著極大的重要性。

「過去我們只能看見群星,如今我們卻已能仰望整片宇宙。」另一名研究負責人評論道。

-END-

關注Science公眾號,後臺回復【PPT禮包】【Excel禮包】即可領取相應80PPT模板和24套Excel圖表模板!更多精彩,點擊閱讀原文即可了解!

推薦閱讀

終極版本科、碩士、博士的區別

你做的PPT真讓你導師滿意嗎?(免費領取PPT模板)

如何做出高水平的圖表?(免費領取Excel圖表模板)

點擊「閱讀原文」免費了解最新實用課程!

相關焦點

  • 你贊成放開人類胚胎基因研究的限制嗎?
    央視新聞客戶端10月6日消息,北京時間10月6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員與九位國際知名學者聯合發表了關於人類胚胎基因編輯的新論述
  • 美月時光:胚胎碎片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
    我們把碎片體積少於胚胎體積5%的胚胎認為是最美的,也稱為優質胚胎,25%以下是可以用的,稱為可移植胚胎,碎片體積大於50%的胚胎一般會被淘汰。1、卵子質量卵子質量與受精率、卵裂率及優胚率呈正相關。質量差的異常卵子發育而來的胚胎發育潛能差,染色體非整倍體率比例也升高,碎片形成也明顯增高。2、精子質量目前認為人類胚胎早期發育主要由卵子攜帶的母源性因子調控,隨著胚胎的不斷發育,胚胎基因組被激活,父源性效應逐漸體現出來。
  • 顯微攝影比賽:發光的小斑馬魚大腦、魚胚胎和蝸牛舌頭令人驚嘆
    研究人員拍攝了這隻特殊的斑馬魚生長的幾個階段,創造了一個時間序列來顯示大腦淋巴管從哪裡來以及它們是如何發育的。淋巴血管於2015年首次在哺乳動物的大腦中被發現,它們可能幫助大腦排出毒素。這張斑馬魚的圖像是首次證明魚的大腦中也有這些血管調查的一部分。
  • (中英):未來試管嬰兒將可選擇「最聰明的」胚胎
    據美國一名權威科學家預計,未來10年之內,做試管嬰兒的夫婦將能夠選擇「最聰明」的胚胎。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主管科研的副校長徐道輝(史蒂芬·徐)說,科學進步意味著人類不久就能夠對胚胎的潛在智商給出可靠的評分,這項技術是否應該使用將是一個深刻的社會倫理問題。
  • 他用十年時間實拍:精子與卵子結合的全過程…太震撼了!
    這一張張看似特效或者PS的照片創造出了一個奇蹟,向全世界展示了人類生命誕生的奧妙!令人遺憾的是,2017年1月28日,這位向我們展示生命起源奧秘的攝影師Nilsson,長眠於斯德哥爾摩某療養院,享年95歲。Lennart Nilsson,生於 1922 年,著名的瑞典籍攝影師。
  • Nature子刊:中科院生化所鄒衛國研究組發現骨發育與重建及鎖骨顱骨發育不全症候群的新機制
    此研究發現雷帕黴素靶蛋白mTORC1通過調節成骨細胞中Runx2的表達影響骨骼系統的發育,是骨發育與相關疾病基礎研究新的重要發現。鎖骨顱骨發育不全症候群(cleidocranial dysplasia,CCD)是一種常見的先天性全身骨骼發育不全性疾病。
  • 重磅醫訊:荔浦市人民醫院與第九二四醫院不孕不育聯合門診可以預約了!
    也叫做「第一代」試管嬰兒,成功率一般在50%,是將不孕症患者夫婦的卵子與精子取出體外,在體外受精並發育成胚胎後,將胚胎移植入子宮腔內以實現妊娠的技術。適用於:女方各種因素導致的卵子運送障礙,如雙側輸卵管阻塞、嚴重盆腔粘連等;排卵障礙;子宮內膜異位症;男性因素的不孕症,如男性少弱畸精子症等;免疫性不孕與不明原因不孕。IVF妊娠率約50%。
  • 《Science》:「廢柴」與「妙藥」之間,只有一個修飾基的距離
    這一藥物靶標在人類對抗結核分枝桿菌的漫長過程中尚屬首次發現,意義重大。1.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8/6239/11062. 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8/6239/1102.12.fullX-MOL的編輯團隊要擴張啦!
  • 科研進展一周快訊(2015年11月5日) Weekly summary of progress of plant science
    微絲是細胞骨架的一種,它通過動態變化來調節眾多細胞學過程。目前的研究表明,微絲參與到細胞減數分裂、有絲分裂、囊泡和細胞器運動和細胞生長。儘管最近的研究表明,微絲可以影響植物形態發育,但是其中的機制尚不清楚。
  • 霍金再提人類最大威脅,中國已驗證!
    據英國報導,英國科學家史蒂芬•霍金教授(Professor Stephen Hawking)說,他認為,汙染和人類的「愚蠢無知」仍然是人類所面對的最大威脅。同時,他也表達了自己擔憂在戰爭中使用人工智慧技術。這位世界領先的理論物理學家在接受英電視臺採訪時稱,在我們過去十年對待環境的過程中,「我們已經變得更加貪心不足或更加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