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中國國家地理微信
搜索微信號:dili360 或 中國國家地理
(本文選摘於《博物》2006年07月 撰文/秦上閒)
跟馬車賽跑 贏奪鐵路
19世紀初,瓦特的蒸汽機已經問世20多年了,很多人都在嘗試讓它成為各種機器的動力。1814年,英國人史蒂文森造了一輛能牽引30噸貨物並且可以爬坡的火車,贏得了「火車之父」的桂冠。那時起人們開始意識到,火車是一種很有前途的交通運輸工具。此後一段時間中,火車加入了運輸行列,但馬車仍在鐵路上行駛。當然,馬車業主們是極力反對火車的,因為這種「鐵馬」很可能會搶了他們的飯碗。
到了1829年,英國曼徹斯特至利物浦間的鐵路鋪成後,為了確定採用火車還是馬車,舉行了一次火車和馬車的比賽——史蒂文森和兒子一起改進的「火箭號」機車取得了最後勝利。這匹「鐵馬」能夠牽引乘坐30人的客車以22公裡的平均時速行駛,這個速度在當時是難以置信的。於是,從這條鐵路開始,火車終於取代了有軌馬車。
從怪物到寵兒
當蒸汽機車剛剛來到中國時,中國人像當初的英國人一樣難以接受它。1876年,中國大地上第一條營業鐵路——全長14.5公裡的吳淞鐵路建成通車了。不過它並不「合法」,因為清政府認為修鐵路要開山鑿洞,會傷了風水,而且隆隆作響的火車會震傷龍脈,所以一直反對修建鐵路,這條鐵路是英國商團擅自修築的。可笑的是第二年,清政府居然花錢贖回了這條偷建的鐵路並將其全部拆除。
然而火車的魅力的確無法阻擋。20年後,保守的清朝君臣終於感到火車和鐵路「有益商務、籌款、海防」,重新修起並延長了那條被贖回拆毀的鐵路,更名為淞滬鐵路,中國這才有了第一條光明正大的鐵路。又過了幾年,連當初最憎恨火車的慈禧太后也以火車為時尚了。1903年清明,老太后到西陵上墳是坐火車去的,這打破了皇家上墳乘黃輿的慣例。從此以後,火車在中國也火了起來。
火車的另一種火
儘管越來越多的飛機漫天飛舞,但火車站依然是每一個城市的核心樞紐,對於拉薩和青藏鐵路沿線的城鎮,火車甚至比飛機還要新穎。同時,火車家族中的城市軌道交通正在勇猛地擴大它在中國城市中的領地。總的來講,全世界的鐵路裡程並沒有縮減,依然在生機勃勃地生長延伸,其中,高速鐵路始終爭當著時代的主角。
就像眼下正在火熱建設中的京滬高速鐵路,是否採用磁懸浮技術一度被世人關注了好幾年,而磁懸浮列車算不算火車一直被火車愛好者們所置疑。最終,這條高速鐵路確定了使用傳統的輪軌技術,輪軌的速度雖然不如磁懸浮,但已經足夠快了:設計時速將達到350公裡,初期運行時速也能有300公裡。乘坐這種高速列車,從北京到上海只要5個小時。
其實從一開始,浪漫的火車就從未甘於僅僅扮演一本正經的老牛角色。如同一旦營養不再是唯一重要,吃飯就更多地為了享受美食一樣。如果我們不僅僅把火車當作一種交通工具,而同時用欣賞、體味的心態來接觸它,也許我們能懂得火車帶給我們的別樣樂趣。
有那麼一批火車迷,他們宣稱的是:我們玩的就是火車!也許我們能和他們一樣,讓心情放鬆,看到火車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