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縣:8萬畝花生喜豐收 貧困戶笑開顏

2021-02-22 仁化家園網

 眼下正值花生豐收季,仁化縣丹霞街道車灣村、周田鎮麻洋村等地的8萬多畝花生喜獲豐收,處處呈現出一派忙碌的收穫景象。

筆者日前走進周田鎮麻洋村的花生產業扶貧示範地裡,看到仁化縣農業農村局的幹部結合開展「一線兩聯」活動,正在熱火朝天的幫助貧困戶們拔花生。貧困戶熊佔有看到顆顆花生飽滿,笑得合不攏嘴:「有扶貧單位的幫忙,今年花生豐收,花生結得多,顆粒大又飽滿,肯定能榨出不少油!」

麻洋村一直有種植花生的傳統,今年掛點幫扶單位縣農業農村局大力鼓勵農戶種植花生,給90多戶農戶(其中17戶貧困戶)免費發放了花生種、地膜、肥料等物資,把一片花生地擴大到140多畝,並安排一組農技員下村跟蹤指導花生種植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到收穫花生時更是給予人力幫忙。「近兩個星期,局裡定期派三四位幹部志願者下到田間地頭,與貧困戶們共同勞作,幫助他們收拔花生。」扶貧隊員劉大偉說。

據了解,今年仁化縣通過「黨建+產業+扶貧」的發展模式,在丹霞街道車灣村、夏富村、胡坑村以及周田鎮麻洋村等地打造了約600畝花生產業扶貧示範片,帶動300多農戶參與種植,其中貧困戶近百戶。為提高花生種植生產效率,仁化縣推廣地膜花生、「兩拌三噴」高產種植、測土配方施肥、機械起壟等生產技術,還專門建立了花生榨油基地,把花生打造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一項特色產業。

仁化縣農業農村局種植股負責人介紹,通過花生示範片帶動,今年全縣種植了約8.8萬畝春花生,現在正是春茬花生豐收時候。今年天氣比較好,花生畝產600斤左右,產量比去年有所提高,尤其是示範片農戶的平均畝產提高了約8%,畝產收入約4000元,促進了貧困群眾增產增收,進一步鞏固了脫貧成效。

相關焦點

  • 冷水溪鎮:珍珠花生喜豐收 貧困戶們笑開顏
    (採摘珍珠花生笑開顏)今年採摘的花生長得真飽滿,一顆顆像珍珠一樣圓潤,勞動者們在田間邊說邊笑地分享摘著豐收的喜悅,一片熱鬧繁忙的景象在筆者眼前呈現。正在拔花生紅星村豐巖坪組唐老六,是該村的貧困戶,他幹勁十足很高興的和筆者分享心情:「我有天光勞務費就得了120元,靠自己勤快的雙手掙得的錢很開心,自我們村發展產業以來,基本每天都有活兒做,而且全部給現金,真正給我們帶來了希望,這邊做完花椒除草施肥,那邊就又可以收穫珍珠花生。」跟著專業合作社幹,群眾日子都忙得不亦樂乎。
  • 東方:花生大批量收摘上市 價漲俏銷讓農戶喜笑開顏
    時下正是花生收摘上市的高峰期,東方市四更、三家、板橋等鄉鎮花生正大批量收摘上市,目前市場收購價每斤4.6元,市場行情十分看好。        日前,記者在四更鎮沙村花生種植基地看到,基地農民正在地裡忙著收摘花生。而在四更鎮沙村花生收購點,農戶們三五成群,分工合作,將花生篩選、打包、過稱,準備裝車銷往島內外市場。
  • 洛寧縣莊子坪村:白玉蘿蔔大豐收 賣不出去讓人愁
    莊子坪村的村支書張文俊望著這豐收的景象,卻發了愁。這個以蘋果種植遠近聞名的村莊,今年第一次種了100多畝蘿蔔。蘿蔔大豐收了,卻也給村民們帶來了煩惱。這豐收的景象,卻讓村民們在高興之餘又有些煩惱。  張文俊說,莊子坪村海拔較高,晝夜溫差大,適合蘋果種植。大部分村民在家務農,農作物主要是小麥或玉米,一年一熟。每年6月地裡的小麥收完後,到10月中旬種麥前,村裡的耕地一直閒著。
  • 上思:相國家庭農場沃柑喜獲豐收
    據了解,該家庭農場於2017年3月創建,2018年被評為廣西示範家庭農場,佔地面積1000畝,採取水肥一體化灌溉的現代化種植模式,第一期種植水果300畝,其中沃柑種植100多畝。該家庭農場招收了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11人為固定職工,2020年5月被該縣相關部門認定為扶貧車間。「我從2017年來相國家庭農場做工,從事剪枝、澆水、施肥、採摘和日常管理工作,月保底工資1200元,加上做工一天的話還有100元的收入」三英村那徐屯脫貧戶陸貴國說。沃柑已成熟,果農期望客商及愛心企業能批量採購,歡迎大家前來相國家庭農場採摘購買。
  • 喜領分紅款 村民笑開顏 黃驊市鑫宜農合作社帶富群眾
    「你是6.8萬元,在這籤字。」「這麼多啊!」嶽桂寶邊籤字邊說,接過錢,高興地舉過頭頂。「下一個,邸洪江,3.4萬元。」嶽開勝接著喊道,社員們有序地上前領錢。等候的人卻早已按捺不住激動。「真沒想到分那麼多錢,可比自己種地強多了。」「是啊,種植、管理、銷售還不用自個兒費心。」
  • 恐龍山的「七彩花生」,你吃過嗎?
    這是大家對花生的印象,但是在恐龍山鎮九渡村委會,前來領取產業扶貧補助籽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卻見到了白色、黑色、紫夾粉、紅夾白等七種顏色的花生,這就是恐龍山鎮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主打產品——七彩花生。
  • ​ 一畝園種出十畝田的效益
    (圖文:杜建輝 王臨榮)「今年胡蘿蔔出地價格每公斤1元,我們家種的5畝已經全部訂出去了,這兩天正在僱工人趕時間挖呢。」10月15日,和碩縣蘇哈特鄉蘇哈特村村民劉先才和妻子正彎著腰快速拔胡蘿蔔,地裡整齊擺放著拔出來的胡蘿蔔。工人們正在進行分揀、裝袋。
  • 寺灣鎮:一畝園勝過十畝田
    淅川縣寺灣鎮屬於山區鎮,近年來充分發揮山區生態環境好的優勢,培育發展綠色、有機特色農業,把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真正實現「一畝園勝過十畝田」,有效改變了以往貧窮面貌,實現了群眾致富增收。  因地制宜,選準特色好品種。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農作物也是如此。發展特色農業要立足當地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選擇。
  • 桃水鎮盤塘村:無患子果實喜獲豐收  定點企業現場收購
    但是在我縣桃水鎮盤塘村,村民們卻不愁種植的無患子果實賣不出去,相反卻是既豐收又增收,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段春堂說:「我種了百把棵左右,今年是大豐收有2000多斤,目前拖了1000多斤來了,估計收入是萬把塊錢左右。」
  • 寧強縣巖房壩:高山蔬菜豐收了,村民的腰包鼓了
    初秋的巖房壩村,正是高山蔬菜豐收的時節。望著一行行青翠碧綠的蔬菜,正在菜地裡採收包包菜的村民們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我們巖房壩村共流轉土地300多畝,分別種植了蓮花白(包包菜)、海椒、紅皮蘿蔔、無莖豆等品種的高山蔬菜,由寧強鄉野田農業發展中心蔬菜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帶動25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目標。農戶除了直接獲得每畝200元的土地流轉費用之外,還可就近在該種植基地務工增收.」巖房壩村支部書記張文貴介紹說。
  • 紫雲藍靛豐收了!
    今年,大田壩村「村社合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村合作社)種植藍靛300畝,農戶分散種植500畝,全村藍靛種植面積800畝。大田壩村村支書蔡逢義說,1畝藍靛從種植到收割需要15個工,村合社發展藍靛產業,不僅壯大村集體經濟,還讓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增收。蔡逢義說, 三分中齊分管,管護好的藍靛,畝產可達6000斤,每斤1元畝產值達6000元。種植藍靛與種植玉米、水稻相比經濟效益差顯而易見.為讓藍靛產業產生更多經濟效益,今年,大田壩村村合作社建成了藍靛浸泡池,將收割的藍靛加工成藍靛染料銷售。
  • 雷州「椒王」喜獲豐收!
    蘇大程是雷州市龍門鎮淘汶新村一名普通農民,去年湖北省遭遇重大疫情,他將自己剛收穫的30多萬斤辣椒,無償捐獻給武漢災民,被譽為「雷州愛心椒王」。去年底,蘇大程種植的100畝辣椒今年喜獲豐收,交易價格一路看好。蘇大程說自己做夢也想不到,今年椒價這麼好。截至1月12日止,他的100畝椒園辣椒已採摘了3次,收入近百萬元。
  • 南盛種植這東西 兩萬多元一畝 咩情況?去片…
    爆料&合作請加小編微信YFsoco電話13377661050  近年來由於黃龍病不斷蔓延,雲城區南盛鎮10多萬畝沙糖桔逐漸減產失收
  • 王梅臉上甜甜的笑
    7月12日是暑假普通的一天。縣委書記劉勇惦記著所聯繫貧困戶王世錦家有兩個孩子秋季該升學,就帶著書包、文具和一些課外書籍,專程到晏河鄉付店村王世錦家走訪。見面書記就問老王:「放假了,孫女孫子在幹嘛呢?」王世錦說:孫子走親戚了,孫女在外玩的,我這就喊她回。
  • 怒江這個地方6000畝雲木香喜獲豐收!
    俄奪羅村以前家家戶戶靠陡坡地上的幾畝玉米地和養幾頭豬生活,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現在,雲木香種植面積已達3000畝,全村僅雲木香銷售收入一項就達 90多萬元,成為遠近聞名的「雲木香村」。村民三羅益按照「公司+農戶」的合作方式,種植30多畝雲木香,今年預計可收入6萬元。
  • 紅裡村:紅薯小產業迎來甜蜜大豐收
    河南科技大學駐村幫扶工作隊來到這裡後,對紅裡村土壤進行了成分測試,並為紅裡村引進甘薯脫毒技術,率先在紅裡村貧困戶中推廣試種。依託學校甘薯脫毒工程中心科研團隊,從薯苗供應、種植、田間管理到收穫、儲藏全程跟蹤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