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紫雲自治縣猴場鎮大田壩村藍靛種植地裡,村民們在收割、扎把、搬運、入池浸泡等一派收割藍靛的繁忙景象。
藍靛是大田壩村的傳統產業,藍靛主要用於民族工藝蠟染 。
今年,大田壩村「村社合一」農民專業合作社(村合作社)種植藍靛300畝,農戶分散種植500畝,全村藍靛種植面積800畝。
村民收割藍靛
「村民在村合作社藍靛種植地裡幹活,每天有80至100元不等的收入。」大田壩村村支書蔡逢義說,1畝藍靛從種植到收割需要15個工,村合社發展藍靛產業,不僅壯大村集體經濟,還讓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增收。
蔡逢義說, 三分中齊分管,管護好的藍靛,畝產可達6000斤,每斤1元畝產值達6000元。種植藍靛與種植玉米、水稻相比經濟效益差顯而易見.
為讓藍靛產業產生更多經濟效益,今年,大田壩村村合作社建成了藍靛浸泡池,將收割的藍靛加工成藍靛染料銷售。
村民在綑紮藍靛
近年來,不少大田壩村的貧困戶通過種植藍靛走上脫貧致富路。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徐安權,一家13口人靠種植玉米、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維持生計;從2015年起,徐安權積極參與產業結構調整,開始種植藍靛,短短幾年間,他的藍靛種植面積從2畝發展到30畝,年收入15萬元以上。如今,徐安權蓋起了小樓房,購買了皮卡車、麵包車.
「在大田壩村,藍靛種植面積10畝以上的農戶有30多戶。」紫雲縣畜牧服務中心駐大田壩村脫貧攻堅前沿作戰隊隊長班莉說,今年,大田壩村在收割藍靛的同時,還栽插培植藍靛苗,為明年擴大藍靛種植規模做好準備。
長勢較好的藍靛
藍靛栽種一年管兩年,第二年只需施肥、管護好就有收成。
「大田壩村種植的藍靛品質較好,浸泡加工的藍靛染料,除銷售到附近的貞豐、羅甸、望謨、惠水等附近縣區外;還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蔡逢義說,藍靛還在收割、入池浸泡,還沒加工成藍靛染料就有不少客戶來訂購了。
來源:安順日報大數據智慧全媒體,如有標註錯誤或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