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歲的周阿姨是一名獨居老人,平時一個人住在虹口區一間狹窄的老房子內,用電安全一直是她擔心的問題。「平時很多電器不敢同時打開,冬天電熱毯也不太敢用,就怕電路問題引起火災,我一個人住,沒人發現怎麼辦?」
最近,周阿姨所在的歐陽路街道為轄區內包括她在內的10戶獨居老人試點安裝了一款名為智能斷路器的安全裝置,一旦發現用電異常,裝置將通過智能平臺第一時間聯繫提前設置好的緊急聯繫人,為老人的緊急救援提供安全保障。街道社區服務辦工作人員表示,如果試點效果好,將考慮在更大範圍內推廣這一裝置。
記者在周阿姨家看到,這款斷路器只有一個拳頭大小,安裝在電錶下方,看上去並不起眼。據介紹,這款裝置將老人家中的用電數據實時傳輸至智能物聯平臺後,通過大數據以及人工智慧算法,並結合歷史數據對比,及時將老人的生活情況以及行為進行智能識別和分析,從而對獨居老人的用電是否異常作出判斷。
一旦出現異常情況,平臺會第一時間以簡訊方式給老人家屬以及街道社區工作人員發送「警報」,相關人員收到提醒後將到達現場核實老人情況,處理好後在平臺上進行反饋。如果發送簡訊一小時後仍沒收到反饋,平臺還會撥打電話給老人的聯繫人,進一步核實異常情況是否得到了處理。
「比如夏天開空調,老人平時都是下午1點到3點使用,如果監測發現空調用電量從下午1點一直持續到晚上10點,後臺就會收到警告消息,實際情況可能是老人因為身體不適無法關空調,或者老人出門忘關空調,這都可能存在安全隱患,我們就會聯繫人上門核實。」提供技術支持的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
在數據保護方面,系統也做了特別的考慮,據了解,產品採用非侵入式的高頻方式採集用戶用電電壓、電流、漏電流、用電量等數據,既保證了數據的完整性和豐富性,又規避了侵犯用戶隱私的風險。值得一提的是,設備及平臺對於老人用電安全也會有告警提示,一旦發現用電量過載過荷,系統會自動斷電,從而減少獨居老人由於用電不當引發火災等事故的發生。
歐陽路街道雖然面積不大,但轄區內老齡化程度位居虹口區第一,其中孤老203人,80歲以上的高齡獨居老人1311人。這一智能系統也給街道和社區幹部吃了一顆「定心丸」。擔任周阿姨緊急聯繫人的歐陽路街道社區服務辦工作人員周雅莉告訴記者,以往,居委幹部每周上門走訪獨居老人兩到三次,靠的是「人保」,現在有了智能設備這一「物保」,形成了雙保險,對老人的關愛工作變得更加及時主動。
截至2019年年末,上海獨居老年人數已達31.74萬人,其中孤老人數達到了2.49萬人。記者注意到,近年來,上海不少社區也湧現出了一批智慧養老設備,智能水錶、智能門磁、煙感報警器、紅外監測等一系列新科技,成了獨居老人的「守護神」。
在歐陽路街道,除了率先「嘗鮮」智能電錶,此前還推出了「一鍵通」等智能設備,老人可以一鍵叫車、買藥,確保不會用智慧型手機的老人也能享受到基本的生活服務。不久前,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為獨居老人安裝了一款智能水錶,如果12小時內水錶讀數低於0.01立方米,水錶會自動報警,居委會幹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這一舉措一經公布就上了「熱搜」,網友紛紛建議「這樣的好做法應該全國推廣。」
在採訪中,一些社區老齡工作幹部也向記者強調,技術並不能完全代替人力,即便安裝了智能設備,實際情況的處理還是要依靠具體的人。智慧養老技術的應用,仍離不開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的支撐,這需要政府、企業、家庭等多方共同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