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安豐州鎮,
許多老一輩人
也許不會忘了黃卿抱這個名字,
他壯年失妻,獨自拉扯8個子女;
憑藉「盡人事以聽天」的信念。
「我爺爺的一生,樸素而平凡,卻受人尊敬。」
回憶起自己的爺爺,
現年63歲,
已退休在家的黃素芬阿姨
內心滿是感恩與景仰。
黃女士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考生,
在那個特殊年代,
能參加高考並上大學,
與她爺爺的教誨和影響分不開。
黃女士的爺爺是家中長子。
黃女士介紹,
爺爺20歲未婚之前,曾祖父就去世了。
爺爺44歲時,奶奶也走了。
青年失父,壯年失妻,
有如半途折斷扁擔。
那時他育有4男4女,
最小的女兒才3歲,
無人料理家務,家裡生活秩序打亂,
有好心人向他勸說,「那麼多女兒可以送人幾個」,但他一個也捨不得送人,對子女們疼愛有加。
那個年代,
他通過做季節性的桂圓、蔗糖加工生意等,
勉強維持一大家子人的生活。
爺爺長期在貧困的生活環境中奮鬥謀生,
也使他深刻領悟到,
他的眾多子女,
只有上學學知識,
才能走出農村,
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
於是,他認定,
生活再難也要供子女們上學,
而這在那個貧苦年代是非常不容易的。
黃卿抱教子有方,在艱苦年代,他的四個兒子都上了大學。(1953年中學時期的合影)
付出總有回報,他的4個兒子都通過努力考上大學,謀得好的前程,其中黃女士的父親是長子,在從福建師範大學畢業後到集美中學任教,曾任語文教研組長、高級教師,桃李滿天下。
4個女兒也讀到高中,由於學習成績不理想,相繼結婚成家。
雖然如此,在解放初期,
家裡有四個大學生,
女兒也有高中文化,
這在當時也名揚豐州鎮,
為此當時爺爺在周邊村莊及黃氏家族中小有名氣。
之後,
每年黃氏宗祠元宵節祭祖或族內大事
都找他牽頭張羅。
黃女士回憶,
爺爺曾說,小時候他念過幾天私塾,
字認識不多,能簡單記帳,
雖然書讀得不多,
但爺爺教育子孫很有一套。
黃女士說,一生勤儉的爺爺在孫輩年幼時就手把手教大家做家務,培養行為規範和處事態度。
「他連如何洗碗、洗菜、做飯都會事無巨細地教我們。一家子吃飯時,他要求必須人都到齊了才能動筷子,否則『不成體統』。」
學習上,爺爺也會手把手教孩子們擺正坐姿,握筆寫字。
在爺爺的影響下,
黃女士這輩孩子們受益頗多,
而他時常掛嘴上的一句
「盡人事,以聽天」,
也讓子孫後代銘記。
「爺爺告訴我們,這句話的意思是為人要正直守信,盡己所能做好事情,盡力幫助別人,至於能否得到回報,就不要考慮,要聽老天爺的。這也是他的處世哲學。」
為此,
爺爺的品行贏得了鄰裡鄉親的信任,
尤其是在黃氏家族十房宗親內部,
成為不可缺少的領頭人之一。
而因為他的教而有方,
家族成員即使身處全國各地關係也未曾疏遠,
家族嫁出去的女子,
也都孝敬公婆,
妯娌關係處理和諧,
贏得好的口碑。
黃女士說,自己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泉州一特殊學校教書,她也是該校招收的第一批正式師範教師,此後她還擔任25年的副校長,一直到2010年退休。
受爺爺的教誨,
她盡其所能教授殘疾學生一技之長,
幫助他們融入社會。
現在身為奶奶和母親,
她也要像爺爺那樣,
教育子孫,生活上勤儉正直,
對待工作盡職盡責。
【綜合:泉州網、網絡資料整理】
編輯:南安電視臺新媒體中心
鈴鐺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Zan,
小編工資漲3毛!
-- 推 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