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4 15:18 |紹興晚報
這段時間,在紹興市越城區東湖街道松陵村拆遷區塊,引來了一批批「淘寶客」,他們有的甚至拿著「金屬探測儀」在廢墟上探尋。果真,不少「淘寶客」從泥土裡挖到了大量生鏽的古錢幣。
因棚戶區改造,目前松陵村已成為一片平地,而「淘寶客」淘寶的地方在該村眾渡橋與「薛氏碑坊」之間,橋的下方有條長約50米的河,沿河兩岸以前是村民的宅基地。這些「淘寶客」大多操外地口音,少量的是本地人。
「這些人中,不少人手裡拿著『金屬探測儀』,現場儀器發出的『嘟嘟』聲此起彼伏,發現異樣後,他們就用小鋤頭或小鏟子小心翼翼地刨開泥土,挖出古錢幣。」附近村民楊先生說。
可能是在泥土裡埋藏時間過長,這些古錢幣鏽跡斑斑,難以看清上面的文字和圖案。出於好奇,楊先生花150元從一位「淘寶客」手中買了一堆古錢幣回家,想研究一下。
經過清洗楊先生發現,這些古錢幣大多屬於清朝民國時代,如「康熙通寶」「乾隆通寶」「嘉慶通寶」「道光通寶」「鹹豐通寶」等銅錢,還有「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等。此外,楊先生還發現一枚「寬永通寶」的日本銅錢,大約鑄於公元1636年。
「從這些古錢幣的年代來看,在清朝、民國時期,松陵村附近可能有一條比較繁華的商業街。」業餘考古愛好者袁先生說。
對於泥土裡挖出這麼多古錢幣,當地村民十分意外。一位上了年紀的老人說,他從小就聽村裡的長輩們說,松陵村在清朝時期因出了一位有威望的師爺,在村裡修建了碑坊、祠堂等,隨著歲月的流逝,這些建築早已毀掉,但殘敗的牌坊依然存在。現在這麼多的古錢幣出土,說明這一帶當初確實很繁華。
紹興市文物局有關負責人說,在拆遷過程中,地面上的文物哪些可以拆、哪些不能拆,都有明確的要求。對於地下有價值的物品,也要求當地業餘文保員發現後立即向文物部門報告。目前,他們未接到松陵村挖出古錢幣的報告。「清代的錢幣具有一定的價值,如果無法證實古錢幣的主人,埋藏在地下則屬於國家所有,其他人不能隨意挖掘。」該負責人表示,將會派人到現場查看。
為何這一帶會挖出古錢幣,該負責人給出了另外一種說法。他說,紹興人有個傳統,在興建房屋、寺廟等建築時,會在房梁、牆角等處放置一些錢幣,討個彩頭。
(原標題《村子拆遷的廢墟上,挖出大量古錢幣不少來此「挖寶」的人還帶著「金屬探測儀」》,原作者楊遇春 章晏平 王曉宏。編輯阮帥)
151150791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