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還是跟電網公司混出來的本事,巡檢工作做的比較到位,發現電腦設備隱患之後,為了保證業務連續性,通過簡單的評估,大修和技改都省了,立馬更換,剛剛完成數據文件的遷移,老電腦的硬碟就出bug了,幸好,硬碟修復後還能用,但說不定哪一天就真的宕機了。
昨天下午開始做數據文件遷移,好多年沒有幹過這種事了,一開始還真有點一頭霧水,不知道從哪裡下傢伙。孩子給我提供了兩個解決方案,一是把老電腦的硬碟摳出來放在活動硬碟裡,但手上沒有活動硬碟,作罷。第二個方法,我覺得挺靠譜的,跑到樓上買了一根網線,屁顛屁顛的回來,卻發現新電腦沒有地方插,又作罷。於是開始在網上尋找方案,終於找到一個,說是用WIFI當路由器使,做文件共享、在CMD命令行run ipconfig/all命令,找到什麼IP位址,然後在新電腦裡再如此折騰出來。
正好我店裡有一臺WIFI,可惜登陸密碼忘記了,怎麼也進不去,我琢磨,手機應該也可以啊,這事兒我會,立刻連上。
本來我還想用網上說的什麼ipconfig呢,突然發現電腦文件管理器最左側、最下面有一個網絡的按鈕。於是更簡單的方法誕生了。在此介紹一下,希望能幫到像我這樣雖然搞了很多年IT,卻越來越不懂裝電腦的老鳥們。
其實,老同志們也不要過於擔心技術細節,真要沉下去,還是可以解決一點問題的,好歹俺20年前還寫過成堆的C和Fortran77,還搗鼓過一陣子SCO UNIX,破解,先認上光碟機,裝系統,認主板上的串口板子,再用區域網的網線連接英國一種8埠的綠終端伺服器,這樣就可以突破232串口的距離問題了,那年頭正趕上銀行們的營業廳擴大面積,正需要這玩兒呢。
第一步,打開手機的熱點,連上兩邊的電腦,起初,我擔心150G的文件傳輸會消耗手機的流量,就像自備電廠發的電要走公網轉一圈再回來一樣,於是就關掉了手機的外部網絡連接,把手機、兩臺電腦變成一個沒有外部連接的區域網,其實這種擔心似乎、好像、大概其是沒有必要的。
第二步,在老電腦上確定要傳輸的文件夾,如紅圈所示。
第三步,做文件夾的共享。
第四步,在新電腦文件管理器左側、最下方點擊網絡,就出現新電腦的圖標,然後點擊。
第五步,點點點,一直找到之前確定的那個文件夾,然後複製+粘貼,捯飭到新電腦一個合適的位置完事兒。
150G的文件量,我傳了三次,昨晚一次4個小時、今天上午兩次,分別是1.5小時和4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