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陳敏介紹,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生活及衛生條件限制,臭蟲曾在我國及世界大範圍存在。
後來,隨著DDT(又名滴滴涕)和其他廣譜殺蟲劑的出現,臭蟲中的溫帶臭蟲幾近消失。
而在中國,隨著滅四害浪潮的推進,城市農村均大規模噴藥,臭蟲作為連帶效應,也一併消失在人們的生活中。
後來,考慮到殺蟲劑的大面積使用,不僅浪費,還會導致環境汙染,便開始逐步推廣精準用藥。對蒼蠅、蟑螂等害蟲的滅除,常採用毒餌、膠餌等有針對性的藥物。此時,被忽略的臭蟲,便又在一些衛生狀態不太良好的偏遠地區日益壯大起來。
近年來,隨著人物、貨物的頻繁交流,人們旅遊、出差的便利,臭蟲也開啟了「旅遊」模式,跟隨著人或貨物,日漸從邊遠地區「遷徙」至城市之中。
2011年4月,一周之內,租住在烏市某社區的市民兩次被臭蟲叮咬。由於該市民屬於過敏性皮膚,在被叮咬後皮膚出現明顯刺激反應,傷口更是引起細菌感染,無奈只能臥床休養。
「烏市疾控中心最早是從2000年起,開始接到被臭蟲叮咬的諮詢投訴。」陳敏說,從最初每年的一兩起,到近3年每年一二十起被叮咬的案例,臭蟲在幾近絕跡的首府出現反彈。由於與臭蟲「闊別」已久,很多市民並不認識臭蟲及被叮咬後的明顯症狀——連串的丘疹。
根據近幾年的統計發現,臭蟲多出現於衛生狀況不好、人流量大的出租房及小旅館,偶見出差或旅遊歸來的普通住戶家庭,尚未出現大面積、大範圍的臭蟲蟲害。
「夏季是臭蟲活動的高發季節,它們的生命力很頑強。」陳敏說,在有正常食物供應時,一隻成年雌性臭蟲每天大概能產兩個卵,整個生命周期中平均可產150-500個卵。而在理想條件下,臭蟲即使不進食也能存活6個月甚至更久,「所以一旦出現被臭蟲叮咬的情況,還需慎重對待」。
連串丘疹是被臭蟲叮咬後的明顯特徵,市民可通過網查圖片,或到附近的疾控中心進行確認。
一旦被叮咬,可以用棉籤蘸上碘酒,塗抹在被臭蟲咬過的部位。由於被叮咬後的紅腫範圍會持續擴大,所以塗抹的範圍要儘可能大於被叮咬的範圍。
「臭蟲怕光,多在夜間活動,且行動敏捷而機警,吸血時,如人體稍有移動,它們即停止吸血,爬走而隱藏。」陳敏說,臭蟲主要棲息在住室的床架、帳頂四角、牆壁、天花板、桌、椅、書架、被子褥、草墊、床蓆等的縫隙和糊牆紙的後面,「即使只有一兩毫米的縫隙,它們也能安身。」
陳敏建議市民,如果在家中發現了臭蟲,可以使用安全性較好的菊酯類殺蟲劑對房間、家具進行殺蟲處理(嬰兒房中勿用)。由於臭蟲喜歡藏匿在衣服及被褥的褶皺處,還應將被子床褥和衣服用開水煮或室外晾曬,消滅或迫使臭蟲逃離,「在高溫及沒有合適宿主的前提下,『漂泊』在外的臭蟲一兩個小時即可死亡」。
如家中有寵物,除了勤洗澡外,還需用細齒的梳子為它們梳理毛髮,防止臭蟲藏匿。
此外,第一次使用殺蟲劑的7至10天後,需再次使用殺蟲劑處理房間,以徹底殺死蟲卵及新孵化出的幼蟲,杜絕臭蟲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