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吊墜」背後連著的,是「帶血」的產業鏈。
全文1412字,閱讀約需3分鐘
文/陳廣江(媒體人) 編輯 陸玖 實習生 潘宇潔 校對 王心
▲媒體報導截圖。
「用刀片劃開手腕皮膚,擠壓出鮮血,再用塑料滴管吸取鮮血,裝入一個很小的玻璃瓶中,如果鮮血不夠,可能還要再多劃兩道口子……」這不是什麼恐怖電影情節,而是一個17歲女孩製作「血吊墜」的真實操作。
據媒體報導,當下,「血吊墜」送男友可「闢邪擋災」等說法在部分年輕人中流行起來。在某些電商平臺上,「血吊墜」生意火爆,部分商家月銷售量千餘單。
「血吊墜」的走紅,讓不少人驚掉了下巴:「都2021年了,還有人信這種鬼話?」「自殘放血竟成了愛的證明,這些人瘋了嗎?」
輿論在震驚之餘,更多的還是痛惜。要知道,割傷自己採血製作吊墜,很容易給身體留下難以抹去的傷痕;況且,採血需要極高的環境要求,若自己給自己採血,勢必難以達到相應的要求,存在很高的感染風險。
一個淺顯的道理是,一個連自己身體都不懂得愛惜的人,拿什麼去愛身邊的人?但對一些心智不成熟卻又陷入愛河的人來說,這些淺顯的道理,顯然不足以令其走出認知誤區。
其實,類似對血液的迷信,或許與傳統的一些糟粕觀念有關。古人常常會有「歃血為盟」的說法,以此去肯定雙方契約的有效性;而在進行一些儀典時,古人也常常會有類似舉動,用動物的血去「感念上天」。
但要明晰的是,此類做法或許在當時社會的觀念中具備某種正當性,但在現代化的法治社會中,類似觀念早已被摒棄,也不為法治社會所允許。
現實中,受殘留於公眾觀念深處的一些封建迷信觀念影響,比如「少女血可以闢謠擋災」等錯誤觀念,一些不懂世事的青少年在剛剛接觸戀愛時,便會陷入此類誤區。而令人擔憂的是,一旦這種荒謬做法形成風氣或潮流,再去遏制委實不易。
日常生活中送情侶一個特殊禮物,比如包含對方頭髮的手鍊、吊墜等,用這種方式表達愛意和祝福,是人們所樂意見到的。但「血吊墜」的出現,卻將這種「祝福」引入了邪路。
另一層面去看,在「血吊墜」逐漸走紅的過程中,一些商家扮演了推波助瀾的不光彩角色。
報導稱,部分商家除了售賣吊墜玻璃瓶外,還會額外贈送採血針、滴管、創可貼等用品,有的甚至會向買家傳授相關製作方法。種種跡象顯示,「血吊墜」已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事實上,早在2006年,媒體就報導了「上海情侶互取鮮血作禮物」事件,有少女甚至向男友表示「愛我就送我血掛件!」當時就有聲音表示,這種潮流不排除是青少年的效仿心理在作怪。而近年來,這種殘忍恐怖的「浪漫」被進一步放大,效仿者更多了。
毫無疑問,此事暴露出來了部分青少年對「表達愛意」方式的認知誤區。對此,學校、家庭、社會多方應該加強對青少年的引導,幫助青少年去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與「戀愛觀」。
但觀念的普及需要久久為功,當務之急還是監管與平臺治理及時跟進。誘導消費者製作「血吊墜」,逾越了起碼的底線。鑑於此,平臺應該負起主體責任,將這類商鋪該下架下架,對這類生意採取關鍵詞屏蔽與攔截等方式加以遏制;監管部門也要創新監管方式,加大懲戒力度,堵死這類商家的生存空間。
無論如何,要及時斬斷這條「帶血」的產業鏈,不能任由「血吊墜」扭曲年輕人的戀愛觀。而針對那些迷信觀念殘渣,各方面也當用科學的普及去對衝和糾正,引導更多人信「科學」不信「迷信」。
值班編輯 康嘻嘻
點擊下圖進入"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實時地圖"
3萬5入手「蘭博基尼」,賣家跟我說這是頂配
來新京報電商平臺「小鯨鋪子」囤年貨啦!
本文部分內容首發自新京報公號「新京報評論」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