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臺灣好友來大陸出差,順便一起見了面。那天天氣其實不錯,臺妹卻告訴我還是能感到霧霾。我說有嗎?自從離開北京後,我好像很難判斷上海的天哪些是霧霾天哪些是陰天,嗅覺也有退化。
我帶著她吃完上海改良版小吃後,從新天地到中共一大會址,再漫步到思南公館、周公館,最後到眼花繚亂的田子坊。她說,擁擠的街道、臨街的便利店,感覺很臺北。
在盧灣區曾經的法租界——思南公館一帶,遍布西餐廳、高端酒店和文藝市集。當然,也有一片低密度的多層的住宅。臺妹問我,這裡房子價格怎樣?我心裡毫不猶豫的回答:這裡?絕對上千萬,至少1千萬是有的。
為了驗證我的話,我隨手點開了「某家某原和某屋」,搜附近房源價格。原來,讓我們大吃一驚的是,這裡的住宅不止1千萬,最便宜的也是2千萬起步,單價均在13、14萬左右,臺妹大呼:「哇!這相當於1億臺幣耶!」真讓我倆大吃一驚。
我們開始聊起臺灣的房價和物價。還記得2010年,我在高雄的新光三越高鐵站吃過一份非常精緻、量也很大的單人套餐,需要花費150臺幣(相當於30人民幣),那時的我覺得物價好貴。(原諒來自一碗小面才5元的地方的主頁君吧)。
再想想陸家嘴三座高樓裡的普通餐廳,商務套餐也要賣到至少50人民幣一份,這對沒有食堂的員工來說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離臺北市最近的機場莫過於桃園機場了,而在臺灣桃園,小兩室也要賣到200萬左右。臺北市更不用說了,由於臺北市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房價也不亞於北上深。500萬的房子離市區也要十幾公裡。這又再一次讓主頁君破滅了曾經夢想著某天能定居臺灣的願望。
但好在臺灣賣的是土地永久使用權而非房產70年。對於年輕人來說,政府還為他們提供了一人只能使用一次機會的超性價比——3%的房貸,來緩解年輕人第一次買房的壓力。
但與大陸一二線城市房價暴漲截然相反的是,臺灣過去兩年正遭遇房價持續下跌。統計數據顯示:臺灣房價經歷了連續6個季度的持續下跌,終於局部回穩。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2016.4月統計的數據,深圳當前樣本平均房價為5.3萬/平方米,臺北與深圳相當,高於上海。而薪資水平仍還是2010年的左右甚至下滑。
2010年時,有朋友告訴我,臺灣本科生畢業後如果要去媒體,差不多最低可以拿到8千-1萬人民幣的起薪工資。但最近,臺灣行政主管機構「主計總處」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臺灣經常性薪資平均約為3.9萬新臺幣/月,扣除物價指數後,實質薪資減少了1.5個百分點以上;已經跌回到了2000年前的水平。
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之後,臺灣房價經歷了一波調整,不過很快就恢復上漲。從經濟危機緩和後,自2009年3月到2014年6月連漲了五年,房價幾乎翻倍。不過在2014年中期之後持續下跌,經歷了漫長的調整。
臺灣經濟的確大不如從前,而中國經濟從粗放式經濟增長中放緩腳步,尋求轉型。經濟飛速的大環境已然不在。但真正留給80、90年代的年輕人,難道只有股票的一聲聲嘆息和房價不斷愚人式恐嚇嗎?
微信公眾號 : lujiazuicbn
商務合作 | 請聯繫微信號: ilujiazui_cbn
021-61069726 / 13512138884
本微信公眾號已入駐
今日頭條、新浪財經頭條、騰訊企鵝媒體平臺、網易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