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學部黃勝堅:病人是用他們的生命在教我

2021-02-13 準備轉移的號
「迎接一個新的生命,需要一雙手的協助;最後的善終,卻需要許多雙手的幫忙。」11月6日,在北大醫學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臺灣大學醫學院外科副教授黃勝堅正在講述他從事「臨終照護」與「悲傷輔導」的經歷。

在中國臺灣地區,黃勝堅是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多年的臨床經驗讓他目睹過許多病人的離世。

黃勝堅還記得,十幾年前自己第一次面對病人去世的情景。當時,他拼了命地以心肺復甦術、電擊搶救等手段來搶救病人,直到被病人妹妹叫停:「醫師放手了吧,我不要姐姐再受煎熬了。」黃勝堅說,這是他行醫生涯遇到的第一次震撼教育。「以前老師只說,醫生的天職就是救人,卻沒有教過,當病人救不回來時,要怎麼辦?病人往生前,都要承受這樣的折磨嗎?」黃勝堅在心中默默地思考著。

另一次讓他感到震動的經歷,則是陪伴病人死亡。「一開始我根本不敢去陪,心理忐忑不安,不知道要對家屬說什麼。」有一次,他與一位父親陪在臨終兒子的病床旁,黃勝堅很清楚,這時只要輕輕動個手,調高強心劑的劑量,就能讓心臟再多跳一段時間,但這位父親拒絕了。待兒子去世後,這位父親感激地對黃勝堅說:「醫生,謝謝你高抬貴手,讓我兒子安詳地走。」

「其實我是拼命忍住不動手,他卻這樣感謝我,讓我猛然發覺,原來家屬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黃勝堅感嘆說,「病人是用他們的生命在教我。」

黃勝堅認為,上世紀60年代以後,科技迅速發展,讓醫生自認無所不能,逐漸變成了在治療「病」而不是照顧「病人」,更失去了對病人與家屬的同理心。許多臨終病人在徒勞無功的搶救下,承受著各種醫療器材、針劑和點滴的折磨,導致身體腫脹變形、面容悽慘。「這樣的最後一面,才是讓家屬揮之不去的夢魘!」

此後,黃勝堅取得了「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證照,在重症末期病患照護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寫作了《生死迷藏》等敘事醫學著作,並致力於「臨終照護」與「悲傷輔導」從醫理念的傳播。

在臺灣大學醫學院金山分院擔任院長期間,黃勝堅帶領醫護團隊深入社區家庭,對臨終病人進行照護,並形成了一套從決策期、穩定期、瀕死照護期到哀傷輔導期一系列的操作規範。「醫院的加護病房是救命的地方,而不應該是製造痛苦的最大生產線。高質量的末期照護也不是用錢堆起來的。只靠高端科技而失去了人性關懷,是不會產生高質量照護的。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希望醫護人員能走出白色巨塔,真正為臨終病患開展『全人』的照護。」黃勝堅說。

在黃勝堅看來,醫生的責任絕對不是只有治病與救命。「以今天醫療的技術水準,醫療工作人員所面對的不再是如何讓病人得到最佳的醫護以延續生命,而是學習如何能讓病人降低痛苦,少受折磨,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張文靜

相關焦點

  • 在列車上參與搶救嬰兒的北大醫學生找到了!
    還記得在微博熱搜上被網友熱贊「真美、真帥」的揮汗如雨跪地搶救病人的北大腫瘤醫院的醫生和護士嗎 昨天,一個急尋在列車上救治嬰兒的醫學生的新聞再次刷爆了朋友圈生命至上的危急時刻我們再次看見了北大醫學人的身影「是哪幾位同學呢?」
  • 北大醫學部教授講解:營養界的一次革命「肽營養學」
    摘要:營養治病,這對我國人來說還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真正能讓自己康復的絕對不是藥物,因為藥物的成分不是細胞修復所需要的成分。很多很多的疾病, 都有機會徹底康復營養治病,這對我國人來說還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幾乎所有的人都可能認為疾病只有用藥物去治療,營養怎麼可能被用來治病呢? 一、營養是生命的源泉那讓我們來看這樣一個事實:如果一個健康的人7—10天不吃任何食物,不喝水,你說會發生什麼事情?
  • 北大醫學部女生:校方強制跳易走光「短裙操」
    原標題:被指強制女生跳「短裙操」本報訊 (記者 王曉芸)近日,北京大學醫學部學生反映,稱學校強制本學期修了體育課的所有女生進行跳操訓練並為即將到來的校運動會進行表演
  • 北大醫療的「七龍珠之願」:與北醫六大附屬醫院籤約學科共建
    日本著名漫畫家鳥山明有一部享譽世界的漫畫名著——《七龍珠》,傳說只要集齊七顆龍珠,就可以召喚神龍,並能實現任何願望.今天上午在北大醫學部會議中心舉行的籤約儀式,北醫附屬的三家綜合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分別與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籤署了《學科共建協議》。
  • 厚德尚道:百年北大醫院 諾爾康小植入者紫怡的聽聲起點
    百年之後的2015年12月18日,全體北大醫院人共聚建院之初的老院址背陰胡同,回望北大醫院100年的風雨之路,品嘗她100年華誕的喜悅之情,共慶她100年的輝煌盛典。2015年12月18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舉辦了「北大醫院,我愛你」暨百年慶祝系列活動總結會。
  • 北大資源2017新產品戰略:「叢林計劃」構建多元產品生態
    北大資源在業界素有「資源航母」的美稱,依託北京大學、方正集團雙重背景,形成了科技、健康、教育、文創、商業五大資源基石。以科技資源為例,北大資源旗下北大科技園擁有建成園區9個、在建園區4個及1個美國矽谷海外園區。健康資源方面,北大國際醫院是亞洲最大的單體醫院,以北大醫學部為依託,擁有頂級的專業和人才資源。
  • 請留病人一條生命通道
    昨天在朋友圈見這樣一則消息:「今天早上省中醫院門口斑馬線上的人行通道被封
  • 公行天下,衛戍健康 | 防疫戰線上的北大公衛人
    >奔赴國家疾控中心支援防控疫情的相關研究工作踐行公行天下,衛戍健康的北大公衛人使命守護敢於擔當,勇於為先的北大精神與萬千北大人一樣他們也是防疫戰線上最堅強的守護者1月26日,農曆大年初二他們每天的工作內容包括:疫情實時分析、專題分析、專家指導、參與報告製作、提供專業指導、代碼討論、小組討論等。疫情數據截止更新時間是每日24時,為了保證能在第二天清早及時將數據統計提供給上級作決策依據,志願者們需要連夜開工,在清晨之前完成前一日的疫情情況分析整理,這是他們最重要的任務。這項艱巨的任務決定了他們「晝夜顛倒」「的工作特質,高強度的任務量又常會擠佔白日的休息時間。
  • 【溫情送教】用靈活雙腳演繹生命精彩的腦癱孩子
    (送教,特校的老師們來到倪家來的家!)這是一個位於大豐區劉莊鎮建成村五組鄉村小道邊的農家小日雜百貨店,集商鋪與居家於一體。這裡原本的孤憐與冷清,正因大豐特校老師們每周一次的「送教上門」頻度,增添了幾份人氣和熱鬧!(可愛的倪家來)這是店主倪銀章與張鑾英夫婦的可愛兒子倪家來。他因先天性腦癱,身體肌張力極高。
  • 【麗江現場】「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就是選擇了堅守…」春節期間,他們在崗!
    2月11日,大年三十,早上9點,麗江市人民醫院急診科,餘勇醫生正在忙著為病人換藥。餘勇是市醫院急救醫學部的副主任醫師,他告訴記者,記不得這是第幾次春節值守,從業18年的時間裡,大多數的除夕都是在醫院裡度過的。
  • 現實版「掃地僧」,北大保安小哥英語詞彙量一萬五,還有小哥會python!
    在11日的答辯現場更是金句連連:「人臉識別閘機安裝以後,想混進北大,比考上北大還要難。」「我每天騎著心愛的小電動車穿梭在學校保護大家。」「只要你敢損害北大師生的安全,我就敢撲上來把你繩之以法。」「保衛隊建隊以來走出來五百多個大學生,所以我也可以。」「我一直在思考,北大作為最高學府,這麼好的學習氛圍,怎樣的提升自己呢?於是,我參加了成人高考,考上了本科,還每天堅持背英語單詞,三年多累積背了15000多個單詞。」
  • 北大醫院醫生被病人家屬毆打,只因給出順產建議
    北大一院婦產科3名醫生遭患者家屬毆打昨日(12日),一段「北大醫院婦產科醫生被患者家屬毆打」視頻引發關注。
  • 醫生的職責之二:幫助病人好好的死
    一個82歲的老公公罹患心臟病,花160萬元裝置人工心臟,但因機器太大臺,他到哪裡都必須拖著救命的「心臟」,問醫生有沒有解決的辦法?醫生告訴他要 再花350萬元換臺體積較小的機器。老先生不願意,最後因為要拖著龐然大物才能行動,得了重度憂鬱症躺在床上,7個月後中風死了。這是病人的選擇。在人稱「葉醫師」的葉克膜出現後,讓醫師陷入更沉重的生死抉擇。
  • 疫冷情暖 盈康一生:用生命守護生命,為天下人一生盈康
    他們常披星戴月早出晚歸他們白班夜班輪轉生活沒規律他們和我們一樣是普通人卻以「凡人之軀」與死神抗爭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挺身而出為病患驅散陰霾帶來生的希望他們就是無私無畏的護士們用生命守護生命的白衣天使初到武漢,萬人空巷的場景用「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來形容都不為過,震驚之餘是對這座城市滿滿的心疼,這讓隊員們更加堅定了全力救援的決心。在那個由一個老病區改造的臨時病區中,有人用弱小的身體扛起了氧氣罐,有人壓力大到要靠吃藥入睡,有人為了節約穿脫防護服的時間,一天只去一次洗手間。
  • 怎麼幫病人翻身怎麼洗澡 這些陪護志願者都要學
    浙江在線05月26日訊「我是一名光榮的志願者,我承諾:盡己所能,耐心細緻;熱情服務,奉獻愛心;傳遞溫暖,撫平創傷;凝聚杭城愛,奉獻志願心!」昨天下午,300多位志願者參加了「四川地震災區來杭傷員陪護志願培訓大會」,他們的錚錚誓言響徹整個會場。  整個培訓課程從下午1點一直持續到5點,從開始到結束沒有一名志願者提前離開,大家都認真地聽著,做著筆記。
  • 【我們和勞動者在一起】急診科醫護工作者:一場時間與生命的賽跑
    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值班人員在處理手頭工作接診,救治,看似簡單的過程,卻是一場時間與生命的賽跑。伴隨著急促的警笛聲,他們穿梭於城市的角角落落,無論嚴寒酷暑,爭分奪秒,只為給病人爭取最佳治療時間。「在急診科醫生眼裡,病人的生命永遠是第一位的,其他事情都不重要。」市第二人民醫院急診科120醫生張偉祥說。晚上11點45分,120護士王慶華接到求助電話,大家有說有笑的輕鬆氛圍立刻變嚴肅了,整裝、籌備、出發,整個過程不足1分鐘。「在急診科工作幾年後,你會發現大家走路的步子都快了。爭取用最短的時間,保證病人不錯過最佳治療時間,已經不是急診醫生的一種意識,而是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