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臺灣地區,黃勝堅是著名的神經外科醫生。多年的臨床經驗讓他目睹過許多病人的離世。
黃勝堅還記得,十幾年前自己第一次面對病人去世的情景。當時,他拼了命地以心肺復甦術、電擊搶救等手段來搶救病人,直到被病人妹妹叫停:「醫師放手了吧,我不要姐姐再受煎熬了。」黃勝堅說,這是他行醫生涯遇到的第一次震撼教育。「以前老師只說,醫生的天職就是救人,卻沒有教過,當病人救不回來時,要怎麼辦?病人往生前,都要承受這樣的折磨嗎?」黃勝堅在心中默默地思考著。
另一次讓他感到震動的經歷,則是陪伴病人死亡。「一開始我根本不敢去陪,心理忐忑不安,不知道要對家屬說什麼。」有一次,他與一位父親陪在臨終兒子的病床旁,黃勝堅很清楚,這時只要輕輕動個手,調高強心劑的劑量,就能讓心臟再多跳一段時間,但這位父親拒絕了。待兒子去世後,這位父親感激地對黃勝堅說:「醫生,謝謝你高抬貴手,讓我兒子安詳地走。」
「其實我是拼命忍住不動手,他卻這樣感謝我,讓我猛然發覺,原來家屬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黃勝堅感嘆說,「病人是用他們的生命在教我。」
黃勝堅認為,上世紀60年代以後,科技迅速發展,讓醫生自認無所不能,逐漸變成了在治療「病」而不是照顧「病人」,更失去了對病人與家屬的同理心。許多臨終病人在徒勞無功的搶救下,承受著各種醫療器材、針劑和點滴的折磨,導致身體腫脹變形、面容悽慘。「這樣的最後一面,才是讓家屬揮之不去的夢魘!」
此後,黃勝堅取得了「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證照,在重症末期病患照護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同時寫作了《生死迷藏》等敘事醫學著作,並致力於「臨終照護」與「悲傷輔導」從醫理念的傳播。
在臺灣大學醫學院金山分院擔任院長期間,黃勝堅帶領醫護團隊深入社區家庭,對臨終病人進行照護,並形成了一套從決策期、穩定期、瀕死照護期到哀傷輔導期一系列的操作規範。「醫院的加護病房是救命的地方,而不應該是製造痛苦的最大生產線。高質量的末期照護也不是用錢堆起來的。只靠高端科技而失去了人性關懷,是不會產生高質量照護的。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希望醫護人員能走出白色巨塔,真正為臨終病患開展『全人』的照護。」黃勝堅說。
在黃勝堅看來,醫生的責任絕對不是只有治病與救命。「以今天醫療的技術水準,醫療工作人員所面對的不再是如何讓病人得到最佳的醫護以延續生命,而是學習如何能讓病人降低痛苦,少受折磨,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
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