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曾經在這些工房中居住過的人們來說,那是人生中一段非常令人回味和難忘的經歷。雖然大家都來自異地他鄉,民族、姓氏各異,但是鄰裡之間卻和睦相處,親如一家。張家包了餃子或李家來了客人蒸了白饃,都會主動將好吃的飯菜給左鄰右舍端上一碗。小孩子們放學回家,有的家長因出乘走車或上「運轉」班尚未回家時,在鄰居家「蹭」上一頓飯,那是司空見慣,常有的事兒。家人外出,也常常把自家的鑰匙交給鄰裡保管,絕對的信任與放心。
這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雖說大家都並不富裕,甚至有些清苦,但純樸的民風讓大家相互幫襯和照應,感情親近,共度難關,即使在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難的非常時期,亦是如此。真可謂遠親不如近鄰。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鐵路部門出資對西工房進行了擴建改造,建起了幾十排磚瓦結構的平房。九十年代又對西工房進行了第二次改造,拆除又小又破的舊房,建起了數十棟多層樓房。如今的西工房,除幾年前因京廣快速路拓寬改造時拆除的幾幢臨街樓房外,其餘建築依舊,百姓生活如常。
與西工房相比,其它的工房則沒有這麼幸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由於鐵路工程二段、三段的陸續入駐,位於隴海路小趙砦北側的南工房最早消失。之後,又因修建通往鄭州北編組站的貨運高路堤聯線鐵路和新建馬砦車站的需要,東工房也繼而不復存在。
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鄭州市修建中原路下穿鐵路隧道西引坡的市政工程時,北工房的部分民居被徵遷,剩下的北工房前街,也在幾年前的棚戶區連片改造中蕩然無存。
如今,西工房最後的一個「小兄弟」——中工房,也在數年前火車站西廣場改造中被部分拆除,其餘不足百戶人家的胡同小巷,也即將在廣場南側的中央商務區改造的大潮中永遠淡出人們的視線。
這裡曾經是筆者出生、成長以至於生活了半個多世紀的地方,雖已遷居多年,但如煙的往事仍歷歷在目,仿佛就在眼前;好熟悉家門口那彎彎曲曲、或寬或窄的裡弄小巷,好熟悉昔日鄰家大伯大媽、爺爺奶奶們那一張張溫馨慈祥、和藹可親的面龐;好熟悉兒時的那些即調皮淘氣又親如兄弟的玩伴兒… …。
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隨著一處處工房的拆遷而變得模糊,變得遙遠,變得再也看不見,只留下難以忘卻的無盡記憶和永不磨滅的深深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