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公共運輸比起帝都 or 魔都來說,最大的優點就是:不用擔心擠不上去、下不來車。巴士站邊永遠有自覺排起的長隊、金鐘等地鐵換乘站也永遠是有序的上上下下。
藍鵝,卻有那麼一種神奇的交通工具,自帶迷之光環、令眾多港漂「下不來車」的危險,它就是咱傲嬌的香港小巴——紅 van 綠 van。
自問粵語水平能應付日常 office 對話,但還是從來不敢獨自搭小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得去,下不來」。
香港的公交大巴有屏顯和語音報站,下車前,按下車鈴,司機能看到紅色小燈提示,停定後下車即可。
而小巴不走這個套路,下車前,乘客要高聲叫出下車地點的站名、或附近明顯的地標,司機若舉起胳膊,才算示意「好的,知道了」。
所以問題來了,粵語不好的小夥伴可怎麼整。
要知道,大多小巴司機是不會跟你講普通話或英語的。就算是粵語水平勉強過關,但畢竟不是土生土長,萬一對路途不熟、或是萬一地名叫不上來、發音拗口說錯聽錯,那就是分分鐘下不了車,只能眼巴巴的看著目的地從窗外飛過、向遠方背馳。
不少港漂都吐槽過:坐過一次小巴後就再也不想有第二次了。點解?因為小巴司機能輕輕鬆鬆把車開到漂移。
香港普遍車速快、地形起伏,計程車開快了都能讓人直冒冷汗,而小巴當然更勝一籌。如果不想去海洋公園排隊坐過山車的話,靠小巴也能獲得差不多的刺激。
所有拐彎處,無論大彎小彎,司機大佬都會以 「飛」 的姿態飆過去。如果不抓牢扶手,分分鐘能被甩出車外。而除了手抓牢以外,腳也不能歇著,要用來協助身體保持平衡。
據說,搭小巴時坐雙人座、扣牢安全帶會稍微安全一點,《貓屎媽媽》裡黃宗澤甚至還提過小巴的「最亡命座位」和「最黃金座位」。
當然,司機叔叔們還是會遵從交通規則的,比如過紅隧時,再怎麼任性也要乖乖限速 70。
讀書時感嘆大 CU 的校巴司機個個是英雄,山路十八彎開得猛起來叫人一身冷汗。其實出了 CU 搭小巴也能有一樣的「快感」,尤其新界北諸如粉嶺一帶,鄉間小路飆起車來不可謂不酸爽。
不過,也有一些本地人士吐槽,說搭小巴要麼亡命時速,要麼龜兔賽跑。讓人不禁好奇:所以一切皆看司機大佬的心情嗎?
雖說香港交通工具發達兼有序,但介於地理地形緣故,有不少地方暫無地鐵可乘。
相對寬敞的主幹道,還可依靠公交巴士,但對於很多狹窄逼仄的區域,巴士線路就難以保證面面具到了。所以,小巴雖然任性又傲嬌,但卻剛好彌補港鐵和巴士兩位大哥的空缺之處。
有一次要去山頂的明德醫院採訪,聯繫人發來郵件通知了詳細的交通信息,發現,如果錯過醫院的穿梭巴士,那真是只有搭小巴一個選擇了.
另外,正如前面提到的,跟正式的公交巴士不同,小巴是沒有站席的,坐滿了的話,司機大佬到站甚至可以不停車。所以也經常會發生跟家人友人排隊等小巴、排到時卻只剩一個座位的情況,那就只能「唔好彩」的再一起繼續等了。
香港的小巴也俗稱 van 仔,分紅 van 和綠 van 兩種,以車頂顏色作為分辨。
紅 van 不受政府規管,路線較有彈性,上落車也更隨意,比較靈活。紅 van 路線有 24 小時營業的,如大埔至旺角線、荃灣至觀塘線、元朗至佐敦線等等,也有隻提供通宵服務的,如元朗至銅鑼灣線。車費大多只收取現金,但也有部份是接受八達通拍卡的。
綠 van 則都有固定路線、服務時間、班次和收費,並受政府監管,目前分為港島專線小巴、九龍專線小巴、新界專線小巴三大類。政府對綠 van 的定位是作為班次要求密的短途接駁線,或為人口疏落的偏遠地區服務。
好了,關於坐小巴,你是否也遇到過什麼趣事呢,留言分享吧!
圖片及資料來源於網絡,本文為薛芮原創,轉載請聯絡港漂圈,投稿請發送至fengyaqi@gangpiaoq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