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積、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統的常見病和多發病,其中又以小孩最為多見。消食、開胃的中成藥很多,如大山楂丸、健胃消食片、啟脾丸等,但如果不能對症服用,也可能適得其反。大山楂丸算得上是「最刮油」的一個,雖然只含三味藥,卻個個「身懷絕技」,但也只消不補,脾胃虛弱者不宜多食。店員在薦藥時應正確把握這幾種藥的區別和用法。
大山楂丸出自元代《丹溪心法》,方中三藥均為消食藥,具有開胃消食的功效,主治食積內停所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脹悶。這裡所說的「食積」,主要是指肉食吃多了,像有些人經常要在外面吃飯應酬,吃過多肉和油脂較高食物引起腹脹不適,就可以在家裡備一盒大山楂丸,促進消化,防止食積。
有些家長覺得大山楂丸口感好,而且成分裡面有山楂,看見孩子胃口不好,也喜歡買來大山楂丸給孩子吃。殊不知孩子胃口不好也是分情況的,有些孩子長期食欲不振是因為脾胃虛弱引起,並沒有飲食積滯的現象,這時就不適宜用大山楂丸來消食助運。因為山楂雖然有化肉食的能力,但主要功效是消食而非健脾,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欲不振應該吃一些健脾開胃為主的藥。
其實,大部分的消食藥都把山楂作為主要成分,這是因為山楂所含的脂肪酶有助於脂類食物的消化,且山楂味酸,能增加胃酸分泌,增加酶的活性。因此,脾胃虛弱者、胃酸分泌過多者均不宜服用。
大山楂丸、啟脾丸、健胃消食片等中成藥都含有山楂成分,均可用於消化不良等症。但啟脾丸和健胃消食片還有健脾胃的作用——
補脾兼消食:啟脾丸
啟脾丸最早見於宋代的《增補內經拾遺方論》,是在最常用的補氣健脾藥「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加了幾味既是藥物又是食物的藥:山楂、山藥、蓮子肉、陳皮,也可說是由四君子湯加焦三仙再加陳皮、山藥等組成。人體脾虛之後,更容易傷食,吃一點就像堵在胸口一樣, 不易消化,還會出現厭食、腹脹、消瘦等症狀。如果孩子平時有胃口不好、很容易感冒、面黃肌瘦等脾虛症狀,且每天大便3、4次都不成形,就可以吃啟脾丸,既補脾又消食。
脾虛所致食積:健胃消食片
健胃消食片由太子參、陳皮、山藥、麥芽(炒)、山楂組成,其中補的成分是太子參,所以不會上火。用於脾胃虛弱所致的食積,症見不思飲食、噯腐酸臭、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證候者,也適用於不愛吃飯還大便幹的孩子。作用類似「大山楂丸」,但補益力量比大山楂丸要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