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3586米的阿爾金山隧道採訪,記者腦子裡反覆思考一個問題——是什麼支撐著這些隧道建設者在這裡幹下去。
這裡的氧氣含量只有平原的一半,放眼望去,除了一望無際的群山就是茫茫戈壁。這裡位於生命禁區——羅布泊的邊緣,驅車幾公裡,只能看到一些零星的駱駝刺。在這裡採訪時,夜裡頭痛、鼻幹,實在難受時,就用毛巾蘸點水放在鼻腔處,才感覺溼潤一些。那時最渴望的,就是氧氣。
每當這時,記者總在想:我們只是在這裡採訪兩三天,可工人要在這裡每天輪班24小時晝夜不停地開挖隧道,一個班短的四小時,長的七八小時,按照工期要奮戰57個月。他們是怎麼堅持下來的?這些穿越阿爾金山的勇士,可敬可贊!
「缺氧不缺精神,風沙大意志更堅」,這句出現在工地上的標語,不是什麼口號,而是隧道建設者的心聲,也是支撐他們的信念。
在阿爾金山隧道項目指揮部裡,擺放了不少綠色觀賞植物。這些我們在辦公室裡很好養的植物,在這裡卻很難成活。儘管工人們精心呵護,但它們最多只能存活2個月。因為這裡是生命禁區,是大部分動植物難以生存的地方。
林品勇是格庫鐵路新疆段S6標三工區辦公室主任,今年8月,他的妻子和女兒來到工地,在這裡待了20天。臨走時,女兒包了一捧黃沙,她說:「我要告訴同學,爸爸工作的地方有多艱苦,但我為爸爸感到驕傲和自豪。」
20天,讓女兒對父親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支持。後來女兒將自己的感受在中鐵微信群裡發出後,讓無數鐵路建設者淚奔。
正如女兒所寫:「爸爸,我的親人,唯願您平安!感謝你們在格庫鐵路建設中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我們大家將永遠銘記。」這何嘗不是對所有鐵路建設者的牽掛和肯定!(李勁松 劉東萊 王永飛 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