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想想,那些貼廣告拉票的同學,可能也正是被某種「價值正確」牽著走:在他們看來,追星就是一種生活,甚至是一種事業,他們只是在為自己所謂的「本命」,做著「本分」的事。
所以我覺得對此不應該單純從行為上加以指責、揶揄,而是應該在理解的基礎上作出評價——粉絲文化最大的一個心理機制就是歸屬感,消費偶像及其文化產品,就是為了找到自己的一片精神世界,是一種私人向娛樂。
說白了就是:我喜歡,既不是你逼的,我也不去逼別人,頂多在別人表達不喜歡的時候爭辯幾句。
就貼海報拉票這個行為來說,是一種變異了的偶像崇拜。一方面我從貼拉票廣告的同學身上,看到了一種變異的追星模式,也許是二維碼的發明,讓這種宣傳式甚而誘逼式的拉票方式有了技術土壤,當然這背後其實也有私人喜好對「民主娛樂」邊界的僭越。
另一方面,我也很明顯地感覺到,明星的生產機制變了,變得高度趨利化了,所以不是粉絲變「腦殘」了,是一整套生產和消費的模式,逼迫著粉絲變「腦殘」了。
如今的選秀節目很聰明,他們意識到「小屏」時代,傳統的生產方式失效了,早些年CCTV「青歌賽」那種讓餘秋雨和徐沛東當評委的專業化選秀已經沒人看了,所以除了生產明星,生產方式甚至指標本身,也需要被生產、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