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多》看到扒火車的橋段,就猜到了是在翻拍韓國的《國際市場》(港譯《半世紀的諾言》)。果不其然,只是前面加了一點馬戲團裡的摩託飛車特技表演,也把德秀為了買下店鋪去越南戰場賺錢改成了巴拉特在索馬利亞遭遇海盜,至於其它的故事,甚至是對白,幾乎原片照搬。
要說差別,也是有的:譬如德秀去德國挖煤而巴拉特到沙特採石油;德秀的妻子是在德國做護士相識,而巴拉特的妻子直接就是勞務工外派的面試官;德秀將妹妹弄丟、與父親離別是在救援船隻上,而巴拉特是在火車站……這樣細分,就沒意思了。太多太多原版照抄的環節,幾乎一模一樣,卻沒有原版好:特別是那個和妹妹多年以後遠隔重洋的視頻「相認」,巴拉特比德秀簡直差太多了。
所以,《婆羅多》儘管有印度電影的代表人物、三汗天王之一的薩爾曼·汗領銜主演,IMDb評分也只有5.2分(《國際市場》7.8分)。或許,就是由於薩爾曼·汗的大塊頭——並不是說薩爾曼·汗演技不好,而是他身材魁梧,太過於硬朗的外形,根本就不適合演繹這個「以柔弱的一己之力肩負著全家人的生活擔當」的角色。相比之下,更能顯現出韓版裡的黃政民,無論是外形還是內在就把握得非常好!
《國際市場》
以前影評還會剪輯一個電影片花,現在只截屏了。
也有人說,《婆羅多》和《國際市場》就是翻版的《活著》。實則不然,餘華在《活著》裡面講述的富貴由一個紈絝子弟嗜賭敗家之後,在幾番社會變革震蕩中的遭遇,無可奈何地承受自己悲苦艱難亦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其中的荒誕與磨難都是時代演變所給予的,富貴的後半生只能默默承受那些突如其來的無妄之災。而《國際市場》裡的德秀,無論是下井挖礦還是深入戰場,都是他自己的選擇,而且最終幸運地遵守並實踐了諾言……因此,從根底上來講,可以說是兩碼事。兩者相同之處,都是放在大時代的背景下講述小人物近乎一生命運多舛的故事。
從技術上來說,立足於寶萊塢龐大的電影工業體系,《婆羅多》應該有更優秀的表現,畢竟印度的特色歌舞就能為影片增色不少。然而,這確實是一部不怎麼成功的翻拍作品,關鍵導演的選角失敗,其它的都不願意留心察看了。也許,能夠像韓國《新世界》翻拍香港《無間道》這樣出色的電影簡直太難了,類似國語《誤殺》翻拍印度《誤殺瞞天計》這樣的就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如果我們太過於包容,譬如國產片的現狀,不要說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就算是在亞洲前三的日本、印度、韓國之後,恐怕如今連泰國都趕不上了(不是我有意看扁國產片,人家泰國連廣告都很棒,近些年電影也推出猶如《天才槍手》等諸多精彩影片,而我們有什麼值得一看的)?
如果藝術不分家,我們就應更努力,為這個世界的電影文化創造出具有魅力的好作品。
點擊「閱讀原文」,瀏覽當年《國際市場》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