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中國醫療隊在3月18日抵達米蘭,在他們到達之前,口譯人員的需求早就流傳開了。
我專門介紹了華人醫生溫振華為中國專家組做中意翻譯。溫醫師是專業西醫,在急症室工作,到義大利已經25年。
隨後我也多次義務陪同中國抗疫專家組前往倫巴第大區衛生局、米蘭薩科(Sacco)醫院以及義大利米蘭國際展覽中心改建的「方艙醫院」。在這十幾天內,我發現不僅要充當翻譯,我還身負著文化調解的角色,其間開展了許多幕後工作以便組織探訪薩科醫院,接受意方的採訪,並承擔專家組與各個地方之間的溝通。
我出生於醫生世家,對醫院和病人再熟悉不過,但得知要陪同進入重症病房,心裡還是有點害怕。
我看到醫院內患者太多,重症病房走道也擺滿了救護醫療器材。義大利醫護人員的防護服雖然是根據國際衛生組織的防護標準生產的,但與國內醫護人員的有所不同,在重症病房外的醫生和護士並非全身裹得嚴嚴實實,頸部和手臂都裸露在外。數次一線的經歷使我了解到醫生和護士們的偉大。
通常口譯員在翻譯前期都會做好準備,組織方也會提供相關資料,而這次的經驗讓我意識到技術準備特別不足。在薩科醫院進行的兩國醫護專家討論中,翻譯專業用語時遇到了一定的困難。義大利的醫生知道中國在這一領域已有豐富的經驗和數據,因此特別想了解中醫藥治療。
但我並不認識中藥,中方專家所說的信息還涉及到中醫調理的術語和中藥的名字,我實在翻譯不出來,於是立即聯繫了溫振華醫生。雖然溫振華剛剛上完夜班,已是疲憊不堪,但還是樂意效勞。
溫醫生操著一口浙江口音的普通話,我有時甚至聽不懂他說的中文,此外義大利專家用義大利語發音詢問一些英文藥名,這些藥物我從未接觸過,對我來說,此時他們說的是外星語。
最後在一位懂英文的醫生幫助下,大家終於能夠相互理解。特別讓人感到驕傲的是,現在大家看到了高效的中國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