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在怡保,家裡用的飯碗、湯碗、湯匙和茶杯上,都畫著一隻大公雞,紅紅的雞冠鬥志昂揚地豎立著,黑黑的大尾巴神氣活現地翹立著,看起來精神抖擻,活力充沛。
這隻大公雞可不是用來點綴的,它有著豐富的意涵。
母親解釋道:公雞是大自然的鬧鐘,以嘹亮的叫聲把大家喚醒,開始一日辛勤的勞作;所以公雞碗又叫起家碗,含有家庭興旺的美好寓意。
我注意到,碗上的公雞總有花卉或芭蕉伴隨,對此,母親說,嬌豔的花朵代表的是「花開富貴」,闊大的芭蕉則象徵著「興家旺業」。
經母親這一說,捧在手裡的公雞碗,驀然便有了生命。它負載著許多人的夢想,碗裡的白飯和熱湯因而顯得更加可口。
父親接著補充,公雞碗源遠流長,製作始於明代,是貴族的珍品。清朝以後,才在民間普及。公雞碗的製造技術來自廣東省,四五十年代在廣東和閩南一帶,幾乎家家戶戶都擁有公雞碗。(本號註:在粵東的潮汕與梅州,乃至鄰近的惠州、河源及東莞,至今仍在使用。)他們到南洋謀生時,帶來了使用公雞碗的習慣,於是,公雞碗便由中國輸入了東南亞,引領風騷。
經父親這一說,我在公雞碗裡聞到了歷史厚重的味道,盛在碗裡的菜餚,也變得更為芳馥了。
由怡保移居新加坡,開始一長段日子,家裡依然使用經濟實惠的公雞碗;後來,生活由黃連變糖霜,公雞碗遂漸漸被其他輕巧精美的餐具取代了。其他的家庭,也有著類似的情況,公雞餐具慢慢地從大家的視線裡淡出了。
有趣的是,現實生活裡不再受落的公雞碗,卻在香港製作的電影裡成為炙手可熱的道具;比方說,在周星馳的電影裡,公雞碗便頻密地出現,因而再度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和熱議。
最近到泰國旅行,居然又和公雞碗重逢了;更明確地說,我是有意前往距離清邁107公裡的南邦府(LamPang Province)去撿拾我的童年記憶的。
有個精於製作陶瓷器的中國人,名字喚作陳森裕(Chin E Simyu),1911年出生於廣東省。他移居泰國後,於1957年在南邦府發現了品質與色澤都非常適合製作陶瓷器的高嶺土,大喜過望。於是,設廠大量生產以公雞為設計主題的各式餐具,甚至,把同樣的設計應用在T恤上。他的產品廣受歡迎,業務也快速拓展,公雞走進了千家萬戶,南邦府成了製作陶瓷器的重鎮,有人因此把它稱為「泰國的景德鎮」。
2012年,陳家第二代在南邦府創設了塔那磨裡陶瓷博物館 (Dhanabadee Ceramic Museum),透過實物展示了公雞碗的歷史與發展、傳說和意涵、設計與製作等等。觀賞著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大的、最小的、最薄的、最昂貴的公雞碗,仿佛在閱讀一部有關公雞碗的百科全書。博物館也展示了年壽超過半個世紀的「龍窯」,它曾肩負生產的重任,但隨著「電窯」的誕生,已經正式走入歷史了。它的死亡,正好標誌了陶瓷的新生。手工作業和科技的發展,有時是勢不兩立的。
美麗實用而又意涵豐富的公雞碗,在環境清幽的南邦府,找到了它第二個溫暖的家。
新年伊始,謹以此文送給大家一個「勤儉致富」的公雞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