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哪裡的呀?「」現在在哪裡工作呀?「」多高啊?「」有戶口了嗎?「
你以為這是新同事的問候或是來自老朋友的寒暄?不,這些詢問都來自上海人民廣場相親角的HR長輩們。
最近,洗馬君在某音上看到了一條拍攝在上海人民廣場相親角的視頻,內容那是相當的精彩!
先是有犀利的大爺,在人口普查三連問——「上海人?戶口有嗎?房子也沒有?」——接連得到了否定答案後,大爺三分涼薄,三分譏笑,四分漫不經心地說出了四個字:
「三無產品」!
再是實誠大爺直截了當地說:「(外省人)難度蠻高的,上海人都排外。」並直言不讓兒子找外省人。
本以為這些只是老一代人的想法,誰知這位個小哥哥也是同樣的要求。
對於這種相親先查戶口本的現象,引得網友在評論區忿忿不平:「這是正規的人口販賣市場。」
也有網友相對客觀地說,「要求本地不是很正常嘛?門當戶對。」「兩個上海人結婚會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例如生活習慣啊,當地風俗,過年去誰家之類的。」
若是要求對方有什麼條件,自己也能匹配上,是可以理解的。但接下來這位小哥,似乎真的將談戀愛變成了談生意。
下圖這位小哥聲稱對女方沒有其他要求,只要她能接受每個月3000元的零花錢就行。乍一看好像挺有誠意的呀!但接下來的發言,就讓洗馬君眉頭一皺,發現有些不對勁了。
在被問到性會找多少個對象的時候,他更是直接回答:「那看我多少錢了。」且不說這位小哥究竟會找幾個對象,但感情真的就是一件不花心思就能做到的事情嗎?「外地戶口」「超齡」「學歷過高」等標籤還不夠,「門當戶對」也加入挑選行列,變成了最重要的條件之一。這個問題早在1811年,簡·奧斯丁就在其處女作《理智與情感》中談論到了——在情感中,到底是理性至上的人更幸福,還是追求熱烈和浪漫的人能得到更多?
在書中,姐姐 Elino 和妹妹 Marianne 兩姐妹,是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一個代表了理智,一個代表了情感。
Elinor, this eldest daughter whose advice was so effectual, possessed a strength of understanding, and coolness of judgment, which qualified her, though only nineteen, to be the counsellor of her mother, and enabled her frequently to counteract, to the advantage of them all.
艾琳娜(Elinor)是一位長女,她的建議如此有效,她具有理解力和判斷力,使她雖然只有19歲,卻有資格擔任母親的輔導員,並使她經常反抗。
Marianne's abilities were, in many respects, quite equal to Elinor's. She was sensible and clever; but eager in everything: her sorrows, her joys, could have no moderation. She was generous, amiable, interesting: she has everything but prudent.
在許多方面,瑪麗安的能力與埃莉諾的能力相當。她懂事又聰明。但渴望一切:她的悲傷,喜悅,沒有節制。她寬容有趣:她擁有一切美好的品質,除了不謹慎。
精講筆記
認知型閱讀教學方法創始人梁曉暉教授在講解中提到,同樣是「sensibility」的變異表達,但對妹妹 Marianne 使用的有點過於強烈,比如「eager in everything」什麼事都火急火燎;還有些詞會偏於貶義,比如像「no moderation」沒有節制,「she has every but prudent」一點不謹慎。
跟著情節的發展,我們也看到了兩姐妹在對待愛情和婚姻問題上的不同態度和遭遇。
原著中不少金句,更是道破了如今一些家庭的本質,引人深思——
A woman of seven and twenty can never hope to feel or inspire affection again, and if her home be uncomfortable, or her fortune small, I can suppose that she might bring herself to submit to the offices of a nurse, for the sake of the provision and security of a wife.
二十七歲女人是再也沒有希望會愛上什麼人的,或是希望有人愛上她;如果她住在家裡不舒適,或者財產少,我倒想她可以屈就,噹噹保姆,好做些準備,穩穩噹噹嫁人當主婦。In his marrying such a woman therefore there would be nothing unsuitable. It would be a compact of convenience, and the world would be satisfied. In my eyes it would be no marriage at all, but that would be nothing. To me it would seem only a commercial exchange, in which each wished to be benefited at the expense of the other. 因此,在與這樣的女人結婚時,沒有什麼不合適的。這將是一個方便的契約,大家都會得到滿足。在我看來,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婚姻,不過那倒無足輕重。這似乎只是一種商業交易,每個交易都希望以互惠互利的方式受益。 」在現實生活中,也存在如小說中一樣的「獨斷獨行的父親(Arbitrary father)「、也會有」千方百計把閨女嫁出去的母親(The mother who did everything possible to marry her daughter out)「、「條件優越卻玩世不恭的男子(A good but cynical man)」以及「富有理智或感性的姑娘(A sensible or emotional girl)」。
故事結尾,奧斯汀最終讚賞的是女主人公埃莉諾,因為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也表現了作者在這個問題上的理想,即:人不能沒有感情,但感情應受理智的制約。
大家又是怎麼想的呢?在下方留言,一起討論吧!
還想了解兩姐妹的後續情感故事,可以跟著《梁曉暉:簡·奧斯汀經典原著講讀》音頻課啃下這本英語名著。
不僅能讀出名著的趣味,還可以建立英語閱讀思維哦~
現在,《梁曉暉:簡·奧斯汀經典原著講讀》已經加入英語無限派暢聽計劃!會員即可免費暢聽!
購買英語無限派暢聽年卡
還有更多喜馬外語精品課等你來免費聽!
點這裡了解英語暢聽年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