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有地氣,天有天氣,人有脾氣,這三氣不調就會肇生天災、人禍,人類與萬物都無法平安生活。科學家指出,保守估計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底線為350ppm(ppm,即百萬分率。—一編者注),一旦超出將威脅人類的生活環境,然而現今二氧化碳濃度高達約390ppm,令人擔憂。
人的一生不斷地製造垃圾、汙染——僅僅呼吸就已造成汙染,加上衣、食、住、行各方面,無不消耗能源、製造二氧化碳,多一個人就多一分碳足跡。
夏季炎熱,家家戶戶開冷氣,卻將熱氣排放屋外,加速大自然的溫室效應,以及都市裡的熱效應,讓人更難敵高溫之苦,形成惡性循環。其實稍作改變也有不錯的消署方式,如有的人平常在家儘量不開冷氣,若是熱得難受,就選擇到圖書館等公共場所看書,既能避署也不必多開冷氣耗能。
反觀有人卻是在冷氣房內跑步、打球;運動不就是為了要舒展筋骨、流流汗?若是擔心烈日當空,為何不到蔭涼處,或是等涼爽的時候再運動?
一公裡的路程約學校操場二圈半,有人非要開車或騎機車代步;在家附近不願走路,卻很樂意開車到遠處爬山,認為有助身體健康。平常何不多以步行取代交通工具,或是在鄰近地區散散步,不是更好?為了逞一時之快而傷害大地,其後人人都要付出代價。
選擇環保生活未必不便或難受,諸如以通風的方式乘涼,健康又節能。在桃園有個環保站,志工不必開冷氣,也不用吹電扇,一群人在大樹蔭下做環保,享受微風徐徐,做得心靜自然涼。
人口不斷地增加,汙濁愈來愈多,能源不斷地消耗,空氣已受不了如此濃濁的穢氣,所以氣候丕變,大地也不堪承受。為了探討如何節能減碳,聯合國召開氣候變遷會議;另外也有學者聚集研究:為何氣候如此異常、地球屢次受毀傷?最後還是難以達成共識。
極端的氣候現象會損害大地,災難也會愈來愈密集、加劇。想想,天氣變化無常,農作物難以耕耘,人們將如何面對糧食危機?預防天災的唯一方法是調和人心,克服心靈的災難。
心靈的災難比天地災難更加可怕,因為一切都是先有人為造作惡業——生活消費無度,貪慾太多,從人的生活習氣會影響到天氣。人心能創造一切,只要稍有偏差,也許禍延千裡,或者心念一動,牽動四大不調;然而只要迷途知返,轉變方向,動一念善心、伸出雙手付出,就能造福人群。
改變要從人人開始,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CC)主席表示,減緩溫室效應有三項方法:不吃肉、騎單車、少消費。大家若能回歸傳統生活的勤儉,就不會多消費;不要小看個已的力量,一個人的方向正確,就能影響周圍的人,改變整個社會方向。「一個人」包含他、你、我,每個人的觀念正確,氣候變化才能緩和,地球才有救;只要人人有心,當下開始調整生活形態,一定來得及。
大林慈濟醫院提倡節能減碳,鼓勵院內同仁多走樓梯,許多人不畏十多層樓高,每天響應勤走樓梯。其實生活中有諸多有助於環保的方式,儘量搭乘公共汽車,或響應共乘,這都不難做到,能減少一輛車就多一分清淨大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