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能活命都不錯了,哪裡還有錢去上學。」
「一家6口人經常吃不飽,要去田間地頭挖野菜吃……」
「15歲就開始到生產隊去勞動,靠掙工分換取糧食。那時都是穿打滿補丁的舊衣服……」
追憶往事,
她表情有些凝重
如今,
她70歲了,
她的生活又會是怎麼樣的呢?
「現在我們的衣食住行都不用愁了,貧困戶還能享受國家的優惠政策,真是趕上了好時代啊!」發出此感慨的是平桂區沙田鎮獅南村村民侯新英。侯新英出生於1949年,今年70歲,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人生七十古來稀。走過大半輩子的侯新英,如今雖耳鬢有些許斑白,但依然精神矍鑠,渾身充滿幹勁。
侯新英出生在鐘山縣鳳翔鎮,家有4兄妹。侯新英童年時期,物資極其缺乏,一家6口人經常食不果腹,不免要去田間地頭挖野菜吃,用「吃糠咽菜」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當時能活命都不錯了,哪裡還有錢去上學。」追憶往事,侯新英的表情有些凝重。
侯新英15歲就開始到生產隊去勞動,靠掙工分換取糧食。在穿衣方面,都是穿打滿補丁的舊衣服,一年到頭也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才捨得買布匹到裁縫店去縫製新衣裳。
1971年,侯新英嫁到了獅南村。此後的許多年間,她都很少回娘家,問其原因,她答曰:「那時候沒有交通工具,只能步行,從早上出發,翻山越嶺,晚上天黑才能走到,人都累癱了。」而如今卻不一樣了,水泥路不僅通到了家門口,公共汽車進城也很方便了,兒子們也都購置了摩託車,侯新英隨時都可以實現回娘家的願望。
物資匱乏的年代,娛樂生活無從談起。但如今,村裡建起了小廣場,並配備有桌球桌、籃球架及健身的娛樂設施等,太陽能燈照亮夜路,侯新英晚上偶爾會到離家不遠的小廣場散散步、跟村民聊聊天,日子過得悠閒舒適。
侯新英如今她由大兒子李志威贍養,他們一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也要在今年實現脫貧,絕不能再拖後腿了!」李志威笑著說道。
近年來,在政府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李志威生活漸漸有了起色。如今的他已經是個種養能手,今年種植有5畝姜、2畝冬筍,飼養了150羽雞苗。說到自己發展產業,他大力點讚國家的扶貧政策。李志威說:「現在國家都鼓勵我們貧困戶發展產業,比如種植姜、筍等根莖類作物2畝以上,每畝能得到600元的補貼;飼養禽類30隻以上,每隻有10元的補貼;養生豬20頭以上,每頭有500元的補貼……」根據產業獎補政策,李志威今年獲得了1萬元的獎補資金。更值得欣喜的是,今年6月,李志威一家領到了平桂老鄉家園的鑰匙,並於8月17日入住130平方米的新房子。
「想不到我們也能過上城市人的生活,以後子孫後代在城裡上學、工作都方便許多,真是太好了。」侯新英對未來的日子充滿了期待。
來源:賀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