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敵》,又名《全民公敵》,一部以信息安全為主題的好萊塢商業片。人人關心的題材,加上功力深厚的大導演Tony Scott操刀,電影自1998年上映以來一直好評不斷。時隔近20年,期間「稜鏡門」、「黑袋計劃」、「美國通訊監控項目」等一系列聳人聽聞的政府信息監控事件先後被曝光,如今我們再回頭來品味這部電影,是否會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公敵」的剪影?
影片講的是美國國家安全局高管湯姆•雷諾,假借反恐與保護國家安全的名義,推動國會通過一項電信安全與隱私權的法案,以合法的形式來監控民眾通訊等個人信息,「自由」侵犯隱私權,從而贏取政績,企圖儘快當上副局長。為此,他策劃殺死了反對該項法案的國會議員。為了銷毀作案證據,他又冒用FBI「訓練行動」的名義,調動所有信息化監控資源,其中包括一顆偵察衛星,兩名電子監控專家,採用視頻監視、安裝竊聽器、衛星定位、網絡搜索、封鎖銀行帳戶等形形色色的信息化手段,不惜發動國家機器來搜索追殺一位弱小的「知情者」。這是一部拍攝於上世紀末的電影,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卻「驚世駭俗」展示出了當今世人無處遁形的生存環境。
作為一部高成本的動作大片,這部電影不僅在製作效果上給我們帶來了視覺上的震撼,片中層出不窮的高科技跟蹤監視與反跟蹤、反監視內幕更是引發了人們對於信息安全的思考。從這部電影中我們可以得知,聯邦調查局可以凍結居民的銀行卡、監控居民的通話、查清居民的婚外情記錄、出動暴力團隊對居民進行肉體消滅,至於在居民家中、鞋底、車內安裝竊聽器,更是尋常的事情。
從影視效果的角度來說,我們不排除電影中運用了一些誇張的手法,但在信息化與科技水平高度發達的今天,不可否認,我們的隱私的的確確隨時都有可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小到你的聯繫方式、家庭住址,大到你的通話內容、身份信息甚至是你身上每一個細微的特徵……因此有人說,在隱私洩漏這一方面,信息化是我們最大的敵人。但事實並非如此。科技發展是時代前進的動力,我們的生活已經依賴於信息化,政府在信息化方面的建設、保護以及監控也是勢所必然。信息化本身並不是我們的敵人,真正的「公敵」是那些如湯姆•雷諾一樣,竊取公民個人信息以謀一己之私的人。當然,這些「公敵」也並非本領通天,只要政府在推動信息化建設的同時也能夠加強監管力度;企業能夠完善自己的信息安全防護體系保障數據安全;個人提高了信息保護意識,那麼,他們便會無處遁形。
又或許,隨著科技的發展,影片中的情節真的會成為未來的一種生活形態。每個人的生活都被記錄在一個巨大的資料庫中,一旦需要,就可調出。你對此毫不知情,一如既往地生活……總體而言,這部電影挺不錯的,情節張弛有度。配樂特別好,配上蒼茫的城市遠景,恰如一個未來社會的預兆。
中軟防水壩 數據安全領導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