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古文《戰國策之秦策一》中曾有過一句話,貧窮則父母不子,出處是蘇秦勸說秦王失敗後,重回家門時,妻子不從織機上下來迎接,嫂嫂不給飯吃,父母也不與他交流,這讓蘇秦感嘆人心涼薄。如今千年過去,這話的囊括範圍更廣泛了,沒出息的子女也在其中。
這不,春節剛過,大家返回工作崗位的時候,我就有同事抱怨,回家過趟春節,花了三五萬,年終獎都不夠賠的,早知道不回去了。同事話音剛落,身邊一眾人紛紛點頭附議,認同這一看法,財務小哥兒大力更是一臉愁悶,表示:「過節回家,沒三五萬根本進不了家門!」
這感慨倒與蘇秦的遭遇有異曲同工之處。過去,走親訪友過春節是一件愉快的事,小孩子嚮往,大人們高興,如今幾十年過去,節日的性質卻變了,一代人感受不到樂趣也就罷了,金錢上也開始捉襟見肘。那麼,大家為何出現這種情況呢?道理殘酷。
▲中國式過節:金錢的較量
①「衣錦還鄉」帶來的經濟壓力
中國有個詞叫做「衣錦還鄉」,在外務工一年的子女,回鄉時都要衣衫錦繡,珠光寶氣,一掃在公司的戰戰兢兢,出手闊綽,禮物按車載,給親朋好友們留個「出息了」的印象。
以我本人為例,今年回家過節前,給兩家的老人都買了新衣作為禮物,還購置了不少年貨和紅包,總花銷一萬二。走親訪友,總不能穿的太寒酸,所以,我們一家四口也各自添置了一身冬衣鞋子,花銷在七八千。以外,我還要在父母提醒下,給外公外婆他們購置禮物,給小輩們準備壓歲錢和紅包。
最後,家門還沒進,三萬已經出去了。
最倒黴的是過節期間的請客吃飯,我掐指一算,春節在家七天,老公和發小聚會吃飯掏了三四千,酒桌上了五六場,其中還不包括婆家的年夜飯。這一系列「長子長孫的顏面」都讓我不堪重負,可卻屬於國人走親戚的必要流程,不這麼做,人家會覺得你小氣摳門,一家子上不了臺面。
所以,但凡要回家過節的年輕人,回去前總要想方設法購買一身華服,女兒家要燙染頭髮買花戴,男子漢則要西裝革履換新車,這一切都讓年輕人寧願在出租房裡宅著,也不願回家「揮金如土」,畢竟大多數人都不是富二代。
②留守兒童,一年到頭要「上供」
就像我們的財務小哥大力,春節剛進家的時候,父母喜笑顏開,可沒多久就開始抱怨孫兒花錢了,字裡行間的意思很明顯,大力該「上供」了,畢竟農村父母不比城裡人有退休金,大多數人還要幹農活,而子女的孝敬便是他們改善生活的依仗。
「不是說爸媽不該要,只是這一要,我的壓力就更大了。」
大力說起自己為了過節做的準備,一年到頭攢不下十萬,可春節七天走親訪友表孝心,積蓄就出去了小半。對比之下,同時小吳就聰明多了,他直接以疫情為由拒絕回家,只把給父母的年貨和紅包寄了回去,不用「衣錦還鄉」,也不用跟親戚們上酒桌,更不必發壓歲錢,不到八千就搞定了所有。跟大力一比,小吳顯得會過日子多了。
▲如何降低過節期間的花銷?
①拒絕攀比,不要活在親戚眼中
以我為反面教材,一年到頭省吃儉用,只為過年過節時「衣錦返鄉」,其實這恰恰是虛榮的表現。人的日子是過給自己看的,沒必要活在他人的嘴巴裡。只要學會了破罐子破摔,我們的世界就豁然開朗,「顏面」是虛的,只有日子是我們實實在在要去過的。
②子女不要「報喜不報憂」
以大力為例,他父母之所以會直接找他要「撫養費」,是因為他從未跟父母訴苦過,每次說起工作,總是一帆風順,似乎每天上班只需要喝茶看報紙,這讓他的父母認為兒子的錢是大風颳來的,花起來毫不手軟。
在我看來,報喜不報憂的年輕人就屬於打腫臉充胖子,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就隱瞞自己的生活困難,反而會讓自己被動活在困難之中。只有讓父母明白自己的不容易,他們才會體諒年輕人的心酸。
【話題討論:過年期間,你花了多少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