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Sherlock已經轉到加拿大念小學一年級,此時此刻,我跟小兒是在溫哥華遊學中。
未來會趁著經驗還新鮮熱辣,插入加拿大遊學內容。
來到加拿大念小學一年級,已經第五個月,早上送孩子進學校時,突然意識到一件事情,怎麼小孩一直沒有課本?都念五個月了,也不見他書包有任何像課本影子的書,回家問姐姐,才發現,啊,加拿大整個小學七年,都沒有課本!
Sherlock一月在加拿大入學念的是小學一年級,在國內幼兒園到加拿大卻必須是一年級,主要是入學要求跟國內不同的關係。
加拿大規定,2015年一年內滿6歲的孩子就屬於2015年9月入學的孩子,而國內則規定必須在9月以前滿六歲,否則就屬於下一個學年入學的孩子。所以Sherlock在國內還屬幼兒園學齡,但到了加拿大就必須就讀一年級。
心裡一直覺得,沒回到北京上小學之前的Sherlock念的都是幼兒園,所以從來沒有對他有沒有課本這件事情真的放在心上過。
直到今天送孩上學時,在藍藍的天,暖暖斜陽曬的讓人眼睛眯眯的時候,突然看著小孩離去的背影,肩上背的扁扁的書包,心裡突然想起,「A.不是念小學一年級,怎麼書包裡沒有課本?」
之前剛入學之後的幾周,小孩英文還是菜菜的(現在依然有點菜.),特地去問過老師,「有沒有上課前可以準備的教材?讓Sherlock可以在家裡先預習的,這樣到學校比較能夠跟的上。」
這位印度裔、長的美美Miss Khaira(讀音約同:凱拉)老師,有點無奈的眼神,皺皺眉頭說,「沒有固定的教材,不需要在家裡預習,你方便的時候可以到教室看,可以給你看上課的內容。」
老爸口頭說了,「那就好,謝謝」,然後帶著小孩離開,當時心裡想著,「那怎辦呢,好像上課聽不懂。」(事後回想才知道,是傻了吧,人家根本就沒有課本啊!)
姐姐家的小孩已經分別念大二跟高二,一家人在加拿大十年了,回家問姐姐,姐姐才說「到小學七年級前都沒有課本,就算部分課程有,也是學校的,上完課會收回去。到了高中,也是學校的課本,不一定要買的,如果要買,一般課本都很貴。」
對於從小到大上課念書,都必須有課本、參考書、講義傍身的老爸來說,剎時間有點腦子轉不過來,然後才驚覺,「啊,咱現在可是在國外啊,人家老外的教育跟咱們老中的思維不太一樣吧!!」
然後望著牆上那一大摞給Sherlock準備的大陸版本「幼小銜接整合教材...識字一、識字二」、「幼小銜接整合教材﹍數學一、數學二」,臺灣小學「國小國語課本」「國小國語學習手冊」「國小數學課本」「國小數學學習手冊」……
同樣都是孩子,怎麼教育方式差這麼多?!
由於後來認識了不少移民來加拿大的華人,問了他們的想法,意見也是挺兩極的:
「加拿大的基礎教育有點過於鬆散,孩子天天玩的沒邊了!」所以,你會發現華人通常會送小孩去各種課外班,當然包含社區活動中心的幼兒課程,或者是遠赴數十公裡外的地方上課。
即便是到了高中,這裡也有高中物理、化學的課外名師,名師的課排的滿滿的,甚至中午休息一小時都有安插課程,所有時間想上課都得排隊。
大部分移民來加拿大的華人,都是為了孩子教育,甚至有的不辦移民,以國際學生的身份就讀,為的就是覺得華人教育對孩子來說壓力太大,西方教育強調在玩中學習,」玩」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如果到了這裡,又反其道往華文教法偏,跟當初移民的想法不是又矛盾了?
覺得基礎教育在華文世界做的比較好,特意讓孩子在國內念書念到小學五年級,一來打下各種學科的基礎,一來也能有比較好的華文底子。
一個朋友甚至開玩笑的說,「在國內念過幾年再來,學科方面簡直就是打遍所有外國孩子,當然除了華人孩子之外。」
了解「北京最有個性大棚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