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推送中,「糾紛與法治「將為大家帶來四篇介紹不同法域下訴訟標的理論的文章,它們分別是:巢志雄副教授的《訴訟標的理論的知識史考察——從羅馬法到現代法國法》、盧佩助理教授的《困境與突破:德國訴訟標的理論重述》、史明洲助理教授的《日本訴訟標的理論再認識:一種訴訟法哲學觀的轉向》以及陳杭平副教授的《 「糾紛事件」:美國民事訴訟標的理論探析》。
四篇文章的作者立足中國的「問題意識」,分別從法國、德國、日本、美國出發,探討並追溯四個法域下訴訟標的理論的基本內涵及其新進展。雖然四篇文章的視角別具一格,有的側重知識史的考察,有的強調法哲學的變遷,有的突出對實務的梳理,有的關注「法與社會」的互動,但均有共通的理論趣旨和方向。概言之,面對中國法規範不盡一致的規定(尤其是2015年《民訴法解釋》第247條帶來的衝擊)、實務流變不居的現狀,採用一種歸納而非演繹的理論邏輯,秉持一種相對而非絕對的學術立場,區分不同的程序場景或領域,分別探討其中訴訟標的識別、界定標準。
在這一理論趣旨下,外國法都是論據而非根據,都是需要觀察、有待檢驗的對象而非可作為不言自明之前提的絕對真理。作者們不欲推翻既有的理論共識(如果有的話),也沒興趣與「後現代」、「解構主義」為伍,而是打破原有理論與實務各行其是的狀況,嘗試在「法的空間」與生活世界之間、規範與事實之間、理論與實踐之間建起更適合溝通的話語機制。由此,既突破前見的桎梏、思維定式的局限,在各個具體的程序領域內將訴訟標的理論研究推向深入,又在更大程度上與司法實務「接上茬」,拉近彼此的距離,將其引入規範化、格式化的軌道。在凝聚理論與實務最大共識的基礎上,在經得起理論論證與實踐檢驗的前提下,作者們樂見統一的、一元的訴訟標的識別理論的出現。
四篇文章均為司法部中青年項目「新範式下的民事訴訟標的理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作為組稿刊發於《法學論壇》2017年第6期。感謝山東大學法學院劉加良副教授的編輯。四位作者中巢志雄為中法聯合培養的博士,盧佩、史明洲分別從德國、日本著名大學取得博士學位,陳杭平曾在美國訪學,近年來對「重新發現美國民訴法」抱有濃厚的學術興趣。
上述四篇文章將在本公號中另文刊出,歡迎各位讀者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