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經過投票把早被「定罪」的性侵犯羅曼·波蘭斯基和近期剛被定罪的性侵犯比爾·克羅斯比一同除名。
波蘭斯基和克羅斯比
據說學院很少開除會員,此前只有一個會員因為把學院寄來的奧斯卡參選片DVD外洩上網被除名。
諧星克羅斯比本來就幾乎不演電影,學院的這個決定引起的最大反彈來自波蘭斯基,他表示學院連申訴的機會都不給自己,威脅要告學院。
羅曼·波蘭斯基
寫完這段新聞,我也忍不住打了個哈欠,綿延四十年的波蘭斯基公案隔幾年就會出一集新番,除了陸續有女性提出新控訴,還不斷有當年強姦案的原告薩曼莎的新消息。
薩曼莎
薩曼莎多次表示原諒了波蘭斯基,希望有關部門撤銷對他的指控,還表示應該讓他回美國。她近年出的回憶錄封面用了波蘭斯基給她拍的照片,還時不時和波蘭斯基通個email等等,不知讓人作何感想。
而這一集新番則和涉案雙方比較無關,主題變成:好萊塢寧可打臉也要公開和波蘭斯基割席。
距離上一次好萊塢集體為波蘭斯基出頭還不到十年,2009年,波蘭斯基在蘇黎世被瑞士警方逮捕,全球影人聯名籲請警方釋放波蘭斯基,約翰尼·戴普、哈裡森·福特這些老夥計自不用說,知名影人大衛·林奇、馬丁·斯科塞斯、伍迪艾倫、韋斯·安德森、佩妮洛普·科魯茲、蒂達·史雲頓等悉數籤名,把為波蘭斯基請願當成捍衛藝術的義舉。
叫得最起勁的可能是哈維·韋恩斯坦,他在給媒體的公開信裡寫道:「無論你對波蘭斯基所謂的罪行是怎麼想的,他受到的懲罰也足夠了。」
波蘭斯基和哈維
時間線撥回2003年,波蘭斯基憑《鋼琴家》意外獲得奧斯卡導演獎,全場站起來大拍手,有意思的是,當晚的得獎大熱門裡有《芝加哥》《時時刻刻》《弗裡達》,全部都是哈維·韋恩斯坦的米拉麥克斯公司參與發行的,唯獨《鋼琴家》和哈維的公司沒有一點關係。
而哈維參與製作的《紐約黑幫》在開獎前更是宣傳攻勢空前盛大,他揚言要為斯科塞斯拿下導演獎,最後該片空手而歸,不過顯然哈維並沒有生氣,我們現在算是知道為什麼了。
《紐約黑幫》
斯科塞斯也大度地露出輸得心服口服的表情。那年的奧斯卡頒獎禮因為布希政府進攻伊拉克,連典禮前的紅地毯都取消了。得獎人不約而同談論愛與和平,妮可·基德曼在領最佳女主角獎的時候說「為什麼在這種時事下你們還來這裡參加頒獎禮?因為藝術是重要的」。
提名最佳導演的斯科塞斯為波蘭斯基鼓掌
由於《鋼琴家》的反戰主題,當晚波蘭斯基受到的隔空致敬也許情有可原。
《鋼琴家》
然而,沒有人會想到以哈維·韋恩斯坦落馬為導火線爆發的#MeToo運動會如此具有現實影響力,既然連伍迪·艾倫這樣沒認罪的都拍不成新片了,那對波蘭斯基還能姑息?美國警方還吸取放跑了波蘭斯基的前車之鑑,採取行動防止哈維逃離美國。
伍迪艾倫曾提醒大家小心#MeToo變成獵巫運動,隨即被人在媒體上挑戰:「我是巫,獵的就是你」;波蘭斯基最近說Me Too運動就跟麥卡錫主義、法國大革命似的是一陣人來瘋,參與的人是出於害怕,而這回媒體的聲音幾乎都是「學院為什麼拖了這麼久才踢掉他?」、「波蘭斯基是不是忘了自己是強姦犯?」
#MeToo經女演員艾莉莎·米蘭諾傳播,廣為人知
除非波蘭斯基有生之年伏法或者被豁免,不然美國電影界對波蘭斯基的態度和案件並沒有直接關係,徒然暴露學院一貫標榜的人文關懷根本經不起推敲。早在川普之前,美國普遍民意和好萊塢自由派的差異就已經在對波蘭斯基的態度上呈現無法彌合的差異。
《洛杉磯時報》在2009年就指出,從民眾的來函反饋和網上留言看來,他們不理解憑什麼藝術家和文化人就可以例外,波蘭斯基的強姦罪可以被說成「不是那種真的強姦」(語出演員烏比·戈德堡)。
烏比·戈德堡
梅麗爾·史翠普當年帶頭為波蘭斯基起立鼓掌的鏡頭在她去年正義凌然的金球獎發言之後就被挖出來啪啪打臉;昆汀·塔倫蒂諾早年為波蘭斯基辯護時語不驚人死不休,說「小妞自己同意的」,最近改稱自己好傻好天真(「我很無知,粗心,錯了」),娜塔莉·波特曼也因為在為波蘭斯基請願的聯署活動中簽名,表示非常非常後悔。
梅麗爾·史翠普為波蘭斯基起立鼓掌
主演過波蘭斯基的《魔鬼聖嬰》的女演員米亞·法羅因為當年在庭審時提供了對波蘭斯基有利的人格擔保,在推特上公開向受害者莎蔓莎道歉。被逼得最緊的可能是凱特·溫斯萊特,不斷有人問她為何明知伍迪·艾倫和波蘭斯基被控性侵,還願意演他們的戲,她從前回答兩位的確都是很好的導演。但今年初她也在壓力下承認接戲是犯了錯。
米亞·法羅
但好萊塢這種前恭後倨的態度很難讓人信服,似乎潛臺詞都是「要不是哈維出事,我也不需要改變對波蘭斯基的看法」。
波蘭斯基從來沒有隱瞞自己的做法和想法。他逃出美國後也在自傳裡大言不慚地讚頌少女,「那種帶點笨手笨腳的活力,再長大點就不會有了」。
波蘭斯基不是《洛麗塔》的男主人公,他在和少女發生關係這件事上一點內心小劇場都沒有,完全覺得理所應當。不管四十年多前在傑克·尼克爾森家裡發生的事情在當年十三歲的薩曼莎記憶中是如何痛苦,波蘭斯基始終覺得氣氛很好,你情我願。
波蘭斯基
1979年,英國作家Martin Amis在巴黎採訪到波蘭斯基。他還懷著隨時可能回到美國的希望,說起剛剛過去的受審被押經歷心情激動,「法官也想和小女孩來一發,人人都想和小女孩來一發」,馬丁當時就在報導裡寫道:「並不是每個人都愛小女孩,其次很多想和小女孩來一發的人並沒有真的和小女孩來一發。但波蘭斯基似乎從來沒想到過這一點。」
這也是波蘭斯基支持者們的一貫態度,他們一度認為波蘭斯基是司法制度的受害者,是欲望的受害者,是藝術家的癖好不容於世的實例。
老實說,波蘭斯基無法在美國境內拍戲之後,他在業界的殺傷力是不能和哈維·韋恩斯坦比的,但很難說波蘭斯基的勝利大逃亡和多年來享受到的尊重對哈維們來說沒有起到過「榜樣的作用」。
哈維·韋恩斯坦
德藝未必能夠雙馨,更不必拿著道德放大鏡看每一個電影人,但「藝高人膽大」指的絕不是憑藉藝術圈的名氣傷害他人,#MeToo運動暫時還絲毫沒有衰退的跡象,我們已以無從得知好萊塢影人的真實想法,但願很多人真的從夢中醒來,了解到天才不需要靠少女「獻祭」。
合作郵箱:irisfilm@qq.com
微信:hongmomgs
不是上綱上線,霸道總裁受歡迎,這事太讓人絕望
這個問題一直困擾我,香港演員有必要學好普通話嗎?
賽人:張藝謀、馮小剛、田壯壯,誰是最好的影帝?
春夏新款·輕·走馬包
電影主題 輕薄 文藝
兼具迷影情懷 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