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英子
「斷舍離」創始人、雜物管理諮詢師
現居住地:日本
關於山下英子
顛覆百萬人生活方式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概念「斷舍離」創始人,雜物管理諮詢師。
主要著作《斷舍離》、《斷舍離.心靈篇》、《自在力》。
通過斷舍離,學會用減法來面對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再透過心靈的俯瞰力,學會用加法來認識更深層的自我;最終,獲得自在力,用乘法邁向人生的制高點。
正文
學習斷舍離存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看看別人怎麼說!
@王婧妍,我們不願扔掉的東西是寄託了我們的不安全感。扔掉看得見的東西,改變看不見的世界。
@這幾天腦海裡無端端蹦出「斷舍離」,可能是潛意識在提醒我要適當做些放棄,沉下心來做事吧。雖然我沒看過這本書,但這就是我一直嚮往的生活方式,希望遠離過多的物慾,清理掉頭腦中對過去的牽絆,回歸當下回歸生活本身,獲得自由。
今天收納姐要跟大家分享亞馬遜網站對《斷舍離》作者山下英子的訪問, 也許,斷舍離已經被變成很流行的口號。
但看了這篇訪談,收納姐相信你會對斷舍離有更深的認識,讓自己的生活舒適,簡單。需要整理出那些自己已經不需要,不適合的東西。
收看提示:片長28分鐘,建議在wifi環境觀看,效果更佳。
文中訪談內容
山下英子:我是《斷舍離》的作者山下英子,請各位支持正版,支持亞馬遜,拒絕盜版,謝謝大家。
主持人:各位亞馬遜的網友,大家上午好,歡迎大家來到亞馬遜名人訪談。我是今天的主持人陳穎,今天我有幸請到日本著名作家山下英子老師做客這個訪談。山下英子帶來了她的最新力作《斷舍離》,請跟各位網友打個招呼吧。
山下英子:大家好,我是《斷舍離》的作者山下英子。我十分期待今天能與中國讀者共同分享《斷舍離》,請多多關照。
主持人:請多多關照。現在在中國,斷舍離這個概念已經大範圍地流傳開來了,在您看來,這個概念為什麼會受到人們的歡迎?
山下英子:斷舍離提倡減法思維,我覺得中國人可能正好因為擁有的東西過多,負擔的壓力過重而疲憊不堪,因此便接納了斷舍離的減法思維。承擔得過多,會感覺沉重吧?而斷舍離則給了大家卸下重負的許可。
主持人:從生活上來看,斷舍離和掃除、整理最大的區別,是一個順序的問題?
山下英子:順序當然也很重要,每個人都希望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去除髒汙和整理混亂,是兩種不同的打掃方法。斷舍離確實明確了兩者的先後順序,但它是通過打掃來鍛鍊選擇和決斷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鍛鍊思維、感覺和感性,辨別需要與不需要,從而能夠面對重大的人生挑戰。
主持人:也就是說斷舍離並非單純的整理術,整理不過是個開始。
山下英子:對,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非常適合入門。行動的場所就在眼前,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主持人:也就是說通過對整理物品,為人生做一次斷舍離。
山下英子:對,通過選擇和決斷,整理日常生活,從而整理思維模式、心情,通過整頓身邊的一切事物,來整頓人生。
主持人:因此斷舍離和單純的整理術,完全不在一個層次。
山下英子:並不止於物品的整理,但實踐卻是從此開始的。
主持人:很多人覺得整理是一件很費時間又很麻煩的事情,您覺得是為什麼呢?
山下英子:坦白說,我也曾經非常討厭整理。因為整理使人有種被動感,結果往往並不理想,令人感覺十分徒勞。但一旦明白了,雖然結果令人感覺徒勞,但過程中卻包含著許多意義。整理給自己以及環境帶來的好處,就會發現整理是非常有價值的行為。一旦發現其價值,便難以抑制整理的欲望了。如果將整理作為目的,則難以發覺其價值。斷舍離則讓我們逐漸理解。通過整理,我們的思維模式、感覺和感性得到了怎樣的鍛鍊,將斷舍離的理念利用於整理時,就會很有幹勁。
主持人:您在書裡提到,斷舍離到一個理想的狀態就是被喜歡的物品所包圍,可不可以說,「舍」的過程,其實是逐漸發現自己的契機呢?
山下英子:請想像一下,真正重要的東西,不知何時被沙土掩埋住了。最初每一樣都是重要的東西,但隨著擁有的越來越多,不知何時就成了多餘的沙土,掩藏了真正需要的東西。隨著逐漸去除這些沙土,就能逐漸發現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像考古一樣,即發現重要事物的過程。
主持人:扔掉不需要的東西,留下重要的東西,有人經過親身實踐之後反饋說,斷舍離之後好像真的可以放開、看開一些事了。斷舍離的確會令人的心智發生變化,在您看來,斷舍離是如何做到一步步教人脫離執念的呢?
山下英子:大家應該會發現,那些堆積如山卻並不需要的東西,正是執念的外顯。心中的執念是無形的,而過剩的物品正是證據,意識到這點,就能開始放手了。因此,重要的是認識到物品並非物品,而是執念的證據。
主持人:可是,怎麼才能認識到這點呢?
山下英子:透過物品,向自己提問。至今為止,只把物品看作物品,但物品不過是個媒介,通過不斷問自己需不需要某樣東西,或是它讓你感到舒不舒適,就能逐漸看見自己的內心。從而能同時辨別內心需要拋棄和保留的兩種不同狀態,察覺內心的執念、恐懼、不安和過剩的期待後,丟棄這些情緒的外在證據——即物品,便可拋棄心中的執念,即自我發現。
主持人:我明白了。斷舍離的時間軸是當下,真的不需要為未來謀劃嗎?
山下英子:對未來抱有希望是十分重要的。在通往未來的過程中將面臨著許多變化,與其制定固定的計劃,不如只確定方向。例如登山,只需知道自己要攀登那座山即可,但如果一直以山頂為目標,便會有落差感,繼而心情低落。目標是攀登那座山,但為了登上山頂,當前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因此,我們必須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每一步,每一個階梯。而這每一步,最終會帶我們登頂。但若過於執著於未來的某個目標,現實與目標的距離會使人疲憊不堪。
主持人:我自己的親身經歷是,即使確定了方向,也有更改的一天。
山下英子:的確如此,這種情況下,只要轉變方向即可。例如登山,在山腳時,看到的風景是有限的,待爬到半山腰時,將會看到不同的風景。
主持人:所以您說無須制定計劃。
山下英子:你將遇到一些計劃外的事情。
主持人:這與俯瞰力也有些相關吧?
山下英子:確實是的。攀登至山腰時,重新俯瞰周遭的一切,從而擁有新的希望。
主持人:下一個問題是,我們有時會覺得,比起物品所帶來的困擾,好像人際關係帶來的困擾會更多,這該怎麼辦呢?
山下英子:的確如此,在日常生活以及人生當中,人際關係恐怕是最令我們困擾的。同時,加入能解決好人際關係,我們人生將變得十分豐富多彩。為了讓人際關係更加豐富,斷舍離的方法是,從解決人與物品之間的關係開始鍛鍊。先弄清自己跟眼前的物品究竟處於怎樣的關係中,是珍惜它還是已經不再那麼需要了,關係永遠處於變化之中。通過提高對關係的認識水平,人際關係自然而然也會發生變化,會覺得要更加珍惜重要的人和物品。如果不能認真對待物品,就會堆積許多不需要的東西,從而失去真正重要的東西。體現在人際關係上,則會只關注到對方的缺點,看不到對方的優點。斷舍離正好相反,一旦擁有了在一堆泥沙中尋找寶藏的力量,就有能力發現周圍人身上的閃光點,在善待自己的同時,善待他人。
主持人:珍惜物品,也珍惜人。
山下英子:更重要的是,當關係走到盡頭時,毫不猶豫地放手。既然有與物品邂逅的愉悅,與物品共度時光的愉悅,一定也會有跟它分離的痛苦。朋友也一樣,有邂逅的喜悅,也會有分離的痛苦。分別時,不要過分執著,明白雙方前進的道路不同,並能相互支持祝福。
主持人:但是很痛苦。
山下英子:正是有了這些痛苦和遺憾,人生才能稱為人生。與其拼命挽留,不如回收告別並祝福對方:後會有期,加油!某天也許還會再相會,朋友間的離別和再會就是如此,彼此分別後,各自成長,未來的某一天再重逢。
主持人:尤其是兒時玩伴,從前關係非常好,隨著彼此走的路越來越不同,相互間的理解也更少了。她不認可我在做的事,我也覺得她的生活方式太隨便。
山下英子:如果一直抱著奇怪、不奇怪,對與錯這樣的評判標準,就會形成彼此指責的關係。彼此認可對方的生活方式,雖然走的路不同,但我們的共同目標都是幸福。不需要指責,只是價值觀不同而已,斷舍離就是讓我們學習許多價值觀的一個過程。
主持人:我明白了。那下一個問題是,斷舍離教會我們重視當下,俯瞰力則教會我們一種站在高處的生活態度?
山下英子:的確如此。斷舍離是讓我們面對眼前的事物,從而自省,發現自我的過程。而俯瞰力則要站在一個更好的位置,俯瞰全局,發現更多的價值。運用到日常的整理中,就是不單單整理物品,而是使整個空間更加舒適。
主持人:在人際關係中也是如此嗎?
山下英子:不錯,比如我非常討厭一個人,覺得這個人不可原諒,但換一個人,可能就跟這個人關係很好,這樣一來,付看一下就會發現,我和這個人的關係不好,但這個人和別人卻關係非常好,那麼這個人本身是沒有變化的。因此換個角度來觀察這個人,就會發現這個人的優點。
主持人:此時,自己也會發生改變嗎?
山下英子:不是的,只是自己的視角發生了改變。我也不用改變,對方也不用改變,只是換個角度看,就有可能發現這個人的另一面而已。
主持人:那麼,發現之後又該怎麼做呢?
山下英子:發現之後,如果還是覺得並不適合自己,就跟他保持距離,如果不保持距離,就會一直否定這個人。但如果有另一個人和這個人關係很好,就說明有人明白這個人的價值。明白了這點,就不會一味指責、攻擊對方了,只是和我合不來而已。
主持人:這就是所謂的放手吧?物品也一樣,要讓它們去到當前最需要它們的人或地方那兒。
山下英子:正是如此,雖然和我合不來,但一定有人能讓他充分發揮價值。
主持人:但這非常難。
山下英子:所以才需要練習。
主持人:我個人認為果然最難處理的還是人際關係。
山下英子:是的。俯瞰關係當然重要,但還得明白關係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主持人:俯瞰的不僅是空間,還有時間。
山下英子:之前很喜歡,現在並不喜歡了,但未來可能又會改變,但這個未來是在看清當前的前提下的未來。過去很喜歡,現在不喜歡了,過去關係很好,現在關係不好了,但如果無視當下,只關注過去,就會十分痛苦。應當認清當前的關係,再去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弄清現在,是分開還是溝通更有利於雙方,才能看清未來怎麼做。如果一味沉溺於過去,就無法進入下一個階段。在人際關係中,我們總覺得只要對方改變了,情況就會好轉。只要對方不改變,情況就不會好轉,我們總是這麼期待,但是,你會願意改變自己嗎?
主持人:不想。
山下英子:對吧,越是要求對方改變,對方就越會反抗。所以不需要改變對方,去理解對方。建立一種彼此理解寬容的關係,相互認可,給彼此自由之後,關係反而更好了。
主持人: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個人的問題。我剛剛從研究生院退了學,在不久之前,我還非常想做學術。但正如您所說,我爬到了山腰,看到了不同的風景,明白學術並非自己想做的事,我想做的是其它的一些事,但仍然會懷疑自己能否做到。
山下英子:這是當然的,但是我們的擔心大多是還未發生的事情,做得到或做不到都是以後的事。現在根本無法得知以後的事,因此現在對未來的擔心是無意義的。在山腳時,就擔心攀登不到頂峰,就有可能放棄,當然會感到不安。但感到不安時,不要考慮自己能否做到,而應該問自己是否想做。
主持人:但是要弄清楚自己究竟想不想做也很難,比如我覺得自己想寫小說,但又覺得不太對勁。
山下英子:想寫的不是小說?
主持人:感覺自己不是想寫小說,而是想要一些別的東西,但還不知道那些東西究竟是什麼。因為有段時間,覺得自己有很多想做的事,但時間和精力都有限,自己也覺得是不是該選一件事情專注地去做。
山下英子:簡單說就是想做的事很多,但時間和精力卻不夠,所以無法全部都做到。但我們的生命其實是非常誠實的,我們只會做自己想做的事,你不這麼覺得嗎?
主持人:所以我才會在這兒。
山下英子:對,所以你才會在這兒。雖然現在並不清楚是否發揮了自己的價值,但因為現在有想做的事,才有了行動,所以無需考慮能否做到,去嘗試你想做的事就行了。做了之後才會有做到了這一結果,簡單的方法是,讓身體聽從心的聲音。做想做的事,結果只有做了之後才知道。
主持人:我明白了。
山下英子:就是這樣一個積累的過程。
主持人:就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剛剛退學時,以為自己想做的就是跟文學相關的事,但那之後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斷舍離,我發現自己在追逐一些文學背面的東西。那麼斷舍離就是這樣,會不斷進化的嗎?
山下英子:對,就是不斷進化的過程。世上幾乎沒人完全知道自己想做的事,或者能徹底發揮自己價值的事,因此要不斷清掃心靈的灰塵。自我審問,不斷積累,最終達到自己的生命和宇宙。此時,最重要的是一個信仰的問題。無論如何曲折的道路,最終都能找到一個出口。
文:收納總動員
ID:snzdy2015
版權歸作者所有
擁抱 生活 || 極簡 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