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提到的北京廢品從收集,和回收後精細分類的鏈條來,一直以市場為主導,1980年代後來北京謀生的個人所建立的民間回收網絡,隨著北京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擴張,經濟和政策因素的影響,使得廢品回收的生存空間被擠壓地越來越小,面臨一些他們自己本身無法解決的困境。同時由於經濟因素和政府對垃圾分類管理政策的變化,年輕人在廢品投放習慣的變化等因素,也使得我們不得不面對目前民間廢品回收體系的困境,從經濟之外的角度來看當下的廢品回收體系。
在廢品回收再利用的幾大環節裡,社區回收、廢品回收市場和再生利用環節,目前都存在一些僅僅依靠市場無法解決的困境。以北京的廢品回收為例,這個挑戰來自兩方面的壓力,一是近些年再生資源價格的不斷下降,廢品回收市場萎縮,在社區從事回收的人無法單獨依靠回收度日,從而離開這個行業;二是,隨著北京城市規劃中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壓縮和外遷,廢品回收產業被列入被禁止建設的行業等因素,廢品回收從業人員的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也面臨被驅趕的局面。
2008年全球經融危機後,廢品回收也遭受重創。從那後,不同種類的廢品價格都出現滑落的現象,2014年後情況惡化更加嚴重,很多廢品價格直到現在也沒有回升。比如廢混合塑料價格在2016年已經從2008年以前的3元多降到1元左右,廢鋼鐵也是如此。
廢品回收寒冬到來時,在廢品回收鏈條中,最無力承擔價格風險的就是最前端的社區回收者。2014年下半年後到2016年,在北京城區,走街串巷回收的人群因為無法賺到維持基本生計的錢,有近一半已經離開這個行業(7)。在社區固定回收廢品的人中,如果他們所在的社區住戶較少,廢品產生量不足以產生一定量的話,也有大部分離開。在朝陽區安苑裡周邊社區就出現這種情況。如此一來,直接導致的一個後果是,很多原本有廢品分類習慣的居民直接將其丟進垃圾桶裡了。
而做為承上啟下環節的廢品回收市場,廢品回收價格寒冬到來之際,除了一部分無法繼續為生之外,還受到北京城市發展政策的影響。
2012年後,2000年後北京五環外建成的大型綜合廢品回收市場,大多面臨拆遷的命運。到2016年夏天,五環到六環之間的廢品回收市場,大多逃不開拆遷的命運,以北京北部的昌平區為例,存在了10年多,有100個以上回收攤位的東小口和東三旗市場都被拆遷。
雪上加霜的是,2014年北京市出臺的《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名錄》裡,再生物資(廢品)回收和批發被列入禁止新建和擴建行列。如果說過去幾十年裡,廢品市場經營者們可以通過租賃的方式解決土地使用的問題,儘管不穩定,但還可以維持,但北京市政府出臺的這道禁令讓他們徹底沒了去處。
「我們有20多年的廢品回收市場經營管理經驗,也可以根據政府的要求改進市場的模式,但因為禁令,我們申請不到任何形式的經營執照,即使有土地也不能做事情」,曾經在東小口經營廢品回收市場的言先生,說起2014年後這道禁令透著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