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冬,全臺空汙警報大作,臺灣西半部從南到北幾乎全部淪陷;人們戴著口罩,卻擔心這無法抵擋PM2.5的侵襲。
面對地方民眾的不滿,臺中和高雄市政府先後對臺中火力發電廠與興達火力發電廠開刀,分別要求兩廠減少使用二成四與二成的燃煤。臺環保部門主管李應元因而被迫宣示,明年520若沒有完成空汙紅色警戒站日數減量20%,他會負起政治責任。(李應元)
拿自己的烏紗帽,來賭全體臺灣人的健康,這是何其大膽而無意義的舉措,這個官位有什麼了不起?而且,分明是蔡英文非核家園及能源轉型政策方向錯誤,蔡當局不從源頭改正錯誤,卻讓行政團隊信口對民眾開出不可能兌現的支票,又說不出可行做法,有何公信可言?進一步說,當李應元跳票輸掉自己的官位時,人們的健康也已經受損,將有誰是贏家?
臺灣的空氣汙染,約三分之二是來自島內,三分之一來自島外。但追根究底,蔡英文能源轉型政策的失當,才是加深了全臺空汙危害的根本原因。當局一味追求「非核」,對既有核能機組提前停機,又禁止新的核四機組啟用;在新能源接續不繼的情況下,島內電力必須大量倚賴燃煤取得,這成了境內汙染的主要禍源。
(圖:高雄林園)
與此同時,也造成了蔡當局與縣市的對立。蔡當局只求全臺供電無虞;但是,燃煤電廠產生的空汙,卻要縣市民眾用身體健康來償付。民進黨「在野」時,曾聯合中南部縣市發起禁燒生煤的抗議;而今民進黨「執政」了,則要面對自己食言而肥的窘境,何其難堪!尤其,燃煤發電現在已成為臺灣最大的電力供應來源,佔總發電量的四成五。若臺電依照縣市政府的要求減少燃煤發電,至少將減少53億度的發電。如此一來,已捉襟見肘的供電情勢,更將陷於危殆。
(圖:臺中發電廠外,天空時常陰霾。)
一邊面對的是民眾健康受損的立即危機,另一邊面對的是電力供應不繼的懸崖,當局的能源轉型政策其實已難以為繼,卻為了維護蔡英文顏面,不敢做出任何調整。高雄市長陳菊宣布搭乘大眾運輸免費,其實只在遮掩政策的錯誤;而李應元賭上自己的烏紗帽,則是選舉將屆的緩兵之際,全是虛招。
如果人們不健忘,應記得去年此刻臺灣在一片「紫爆」的恐慌聲中,臺環保部門如何迅即變更了空汙指標,利用綠黃紅等顏色來稀釋空汙標準,把人們聞之色變的「紫爆」給變不見了。一年來,儘管人們逐漸忘卻「紫爆」的噩耗,但大家呼吸的空氣有變好嗎?臺環保部門又做了什麼改善的努力?李應元明年520要達成空汙日減量的目標其實也不困難,只要再改頭換面,修改民眾無法識別的空汙標準就行了。這是民進黨典型的愚民政策,說得冠冕堂皇,其實就是在玩弄數字遊戲,欺瞞百姓;為了維護「執政黨」的政策顏面,以民為壑。
由此看,蔡當局的能源轉型計劃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以目前供電情勢的緊張,要全面性、大規模的減少燃煤發電,根本難以實現,長此以往,臺灣境內的空氣汙染只會愈發惡化。當局除了要加速汰換老舊燃煤機組,加速投資電廠汙染防制的腳步,在此之前,恐怕必須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思考重啟核電機組,讓比較乾淨的能源上陣替補,以減少燃煤對臺灣環境及空氣的損害。
蔡當局的非核家園政策及能源轉型計劃,從815大停電到空汙惡化來看,早已跳票。至於要在2025年將燃煤發電從四成五降為三成的承諾,目前也看不出任何具體步驟,恐怕也只是一張為應付選舉而發的空頭支票。當縣市政府開始反撲,民眾拒絕再「以肺換電」,蔡當局的能源轉型承諾已經難以為繼,李應元也不必再充英勇了。
本文原載於臺灣《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