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推行以來,垃圾分類成了社區工作的重點內容,富華家園社區更是開展了多個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暑期活動。8月11日,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舉辦了「小手牽大手,垃圾分類7天『益』起來」打卡啟動儀式。活動向轄區青少年詳細講解了垃圾分類小知識,並給大家留了作業:以視頻形式記錄自己在家中的垃圾分類生活。
10歲的李佳鴻一直以來都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面對這份作業,為了讓視頻更有趣、更生動,他開始了「頭腦風暴」。回想起自己平時在手機刷的網絡視頻,李佳鴻決定找奶奶一起以對話的形式完成一出情景劇。「視頻裡的情景其實就是我們家裡平時發生的事情。」李佳鴻就地取材、構思劇本、設計臺詞、安排角色分工,他將家人們動員起來,媽媽掌鏡,奶奶助演,大家一起過了把「戲癮」。「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能多做一步,清運垃圾的叔叔阿姨們就能輕鬆一點,我們的環境也會越來越好。」談到垃圾分類,李佳鴻希望能有更多人參與進來。
拍攝當天,由於可回收垃圾桶對應的藍色垃圾袋暫時用完,媽媽魏梓星便用白色垃圾袋代替,並在各色垃圾袋上做好標記,標明應對的垃圾種類。面對這樣的小插曲,李佳鴻一連幾天為此感到遺憾。「孩子從小的時候我就經常教育他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現在他能自己有意識去踐行綠色生活理念,並且願意把這個理念傳遞給更多人,我們作為父母感到很開心。」魏梓星說道。
垃圾分類重在習慣的養成,如何發動孩子積極參與垃圾分類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隨著學校、家庭、社區全方位不間斷的宣傳,孩子們的生活觀念與生活習慣正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變化。
垃圾分類全面推進,學校是第一「啟蒙地」。李佳鴻最先是從學校裡了解的垃圾分類知識,「我們每天寫作業都會產生很多廢紙,老師告訴我們寫完的本子是可回收物,不要隨便亂扔。」李佳鴻說道。隨著學校教育的不斷推進,「節約資源、綠色生活」的種子慢慢在李佳鴻心中生根發芽。
在家中,媽媽魏梓星擔任了「分類指導員」的角色。魏梓星曾經在日本留學,垃圾分類是她到日本學習的「第一課」。「剛到日本的時候,最頭疼的事兒就是垃圾分類,每天對著垃圾分類指南扔垃圾。」魏梓星為了培養孩子的分類習慣,扔垃圾時她會有意識地考考孩子今天的垃圾分別屬於什麼垃圾類型,每當李佳鴻分錯垃圾後,她都會及時指正。
進入暑期,社區也開展了一系列垃圾分類活動。經常參加活動的李佳鴻對垃圾分類的認識也越來越詳細和深入,成為了垃圾分類「小老師」,還幫助其他小夥伴做到正確投放。
李佳鴻告訴我們,在他們家裡,媽媽有獨創的垃圾分類小妙招,可以幫助一家人時刻分對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