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全稱為Pick-Up Artist,原意是指「搭訕藝術家」,最開始是通過傳授一些必要的聊天技巧,幫助那些不擅長和女性溝通的男生更會聊天的一門學問。
後來,PUA擴展到從見面到推倒的整個過程,PUA逐漸淪為情感欺騙和心理操控術的代名詞。
PUA的「教學裡」,有一個重要「技巧」是通過否定個體,摧毀其自信心從而實現對其的情感控制。
所以,後來人們把類似這種瘋狂打擊他人自信心,樹立自己的權威以便完全操控他人的行為統稱為PUA:有些老闆對員工PUA,某些父母對孩子PUA等等。
先不說別人PUA自己,復盤自己過去的狀態,你是否也會有這樣的感覺:我自己正在PUA自己,堅持自我攻擊,不斷打擊自己的自信心……
我們其實在小時候,是被教育著要成為自信的人,但怎麼做卻沒有人說。
所以,我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整天自卑。
在跟心理諮詢師聊過之後,我們找出了兩個缺乏自信的底層原因。
一個是過分完美主義:
人本就應該接受自己的不足,所謂人無完人,在《我的抑鬱症好了》這本書中,作者就表示,自己盡力想著扮演好員工、母親、妻子、孩子等等不同角色,拼命想做一個100分的成年人,但結果就是她陷入了焦慮,最終不得不因為抑鬱症入院接受治療。
另一個原因是拒絕聽他人的想法:
心理學上有個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把自己的觀點、感情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特點,是一種以己度人的認知障礙。
比如,假如你不夠自信,總是否定自己,也會習慣性認為他人都覺得自己不好,都在打擊自己,從而得出「沒有人喜歡我」這個結論。
一個自信的人,當別人對ta有評價時,ta會客觀跟別人討論,絕對不會因為別人一句話就全盤否定自己。
部分極端不自信的人會怎麼想?他們會覺得那些誇讚不過是社交禮儀,是別人表面的和和氣氣,實際上大家都在背後嘲諷自己。
蔡康永說:對於那些快被自卑拖垮的人,要記得把「理想的我」這四個字去掉一半,它只是「理想」,不是「我」。我們是完整的人,不是超級市場裡去了骨的肉片,我們有優點也有缺點,而且很可能缺點遠多過優點。
停止對自己PUA,也就是停止打壓自己,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一:觀察自己
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的反應不同。比如,有人就喜歡春天,但是到了冬天就會悶悶不樂;有人就是喜歡夏天的蟬鳴和潮熱,有人則喜歡秋天涼颼颼的天氣。
所以,想從內心深處自信起來,就試著觀察自己,找到那些讓你不快樂的事情,比如不自信的人在社交時會有點障礙,那就先放棄社交,為自己打造安全舒適的積極環境,低質量的社交遠不如高質量的獨處。
雖然你已經不是小孩了,但在自信心上你還是一個嬰兒狀態,是需要被保護的,千萬不能著急,以退為進才是良方。
二:打造核心能力
自信心不可能憑空冒出來:工作遇到瓶頸,絞盡腦汁不斷嘗試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成就感能增強你的信心。
劉瑜說過,年紀不小了,該幹嘛幹嘛去,別一頭扎進那美麗的憂傷,一邊拼命往裡鑽還一邊喊救命。
想要變得更加自信,就必須打造自己的核心能力,讓它持續提供給你積極的反饋,跳出自我PUA的怪圈。
三:培養正能量姿勢
哈佛大學教授埃米·卡迪通過一系列研究發現,當肢體動作改變時,人類內分泌腦神經的狀態也會隨著改變,進而影響人的情緒。
「昂首挺胸,不要駝背!」
四:停止錯誤比較
取得成績、升職加薪,不自信的人會把成功歸為外部因素,要麼就是認為自己很幸運,全憑運氣。
這就是自我能力否定傾向。
《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沃特森也患有嚴重的自我否定傾向:「我做的越好,別人越誇讚我,我內心那種沒底氣的感覺就越甚。我好怕有一天,別人發現我根本不配擁有現在這樣的成就。」
很多人自卑並不是他們不夠優秀,而是他們無法肯定自己本身的閃光點。
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提高自信,仍需要大量的練習和訓練,每天你都可以在手機上寫下10個自己的優點,列舉5個讓你有自信心的小事,多嘗試,多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