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天主治癒溫柔的見證.為緬甸默禱

2021-02-15 劉神父在線
教宗:天主治癒溫柔的見證。為緬甸默禱

「從一開始…耶穌就表現出對受苦人民的偏愛」。教會認為,「關懷病人…是祂使命的一部分」。未成年移民的特權渠道。擔心義大利的人口嚴冬。打擊人口販運日。

梵蒂岡城(亞洲新聞)- 「請讓我們被耶穌治癒…以便成為天主溫柔治癒的見證」:教宗方濟各今天開始三鍾經活動前進行了反思,並在結束時向聖母瑪利亞祈禱。隨後,他向「緬甸人民表示同情」,並要求所有人默禱。

教宗方濟各從宗徒圖書館的窗戶發表講話,約有100餘人聚集在廣場上。長期以來,由於大流行,教宗因為大流行在宗座大樓的圖書館進行三鍾經活動。

今天的聖母祈禱距離世界病患日僅幾天而已,聖若望保祿二世1992年宣布2月11日為世界病患日,紀念路德聖母。

跟隨今日福音的腳步(馬1,29-39),其中講述了耶穌最初進行的治癒(伯多祿的嶽母和葛法翁的許多病人),教宗強調:「因此,耶穌從一開始就向那些身心遭受苦難的人表示偏愛:這是天父的偏愛,祂道成肉身並通過行為和言語展示。祂的門徒就是目擊證人。但耶穌並不希望他們只是其使命的旁觀者:祂讓他們參與其中,派遣他們,並賦予他們治癒病人和驅逐惡魔的力量。」

教宗接著表示,「關懷各種病人不是教會的「可選活動」,或點綴之物,而是其使命的一部分,就像耶穌的使命一樣:將天主的溫柔帶給受苦的人類。」

然後,教宗談及當前的大流行和彌撒讀經一——約伯傳(7,1-4.6-7)並指出,「約伯...充當我們人類情況的詮釋者,自尊心很強,同時有如此脆弱。面對這種情況,心中總會浮現一個問題:『為什麼?』。」

答案是:「道成肉身的耶穌,不是以解釋來回應,而是以愛的存在彎下腰,抓住人們的手並讓其站起來,就像祂對待伯多祿的嶽母那般(參:馬1,31)。天主子不是『自上而下』地表現其王權,而是彎下腰握住他的手,不是身在遠處而是在親密、溫柔和同情之中。」

他補充說:「這種同情心源自與天父的親密關係:清晨,天還很黑,耶穌就起身出去,到荒野的地方,在那裡祈禱(參:35節)。」

聖母祈禱結束後,教宗對緬甸的軍事政變表示深切的擔憂,自2017年訪問緬甸後,教宗一直掛念緬甸。他向緬甸人民表達了自己的「精神陪伴」、祈禱及「同情」,並呼籲「有責任的人為共同福祉與國家和諧服務」。他隨即要求在場人士默禱。

教宗還為未成年移民發起呼籲,希望「這些脆弱無助的人不缺少獲得幫助的優先渠道」,教宗回顧說,今天義大利慶祝「生命之日」,今年的主題是「自由與生命」。教宗在表達了對義大利主教的支持後,再次表達了「他的」擔憂:他說,「義大利的出生率下降了,未來則面臨危險。請大家關注這個問題,試著結束這場人口嚴冬並迎來男女兒童新的春天。」

他最後回顧說,明天,在聖約瑟芬·巴吉達日(Josephina Bakhita)那天慶祝世界反人口販運日。教宗希望經濟「甚至不間接地支持這些愚蠢的販運活動」,並重申必須將人視為「目的,而不是工具、商品。」

相關焦點

  • 教宗三鍾經:時刻準備好與天主相遇
    教宗三鍾經:時刻準備好與天主相遇教宗方濟各在11月8日的誦念三鍾經活動中省思了當天福音內容,他邀請信眾時刻準備好與天主相遇,每天在天主的愛的啟發下善行。(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11月8日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信眾誦念三鍾經。念經前,他說,我們時常忘記,我們生命的目的是與天主的最終相遇。
  • 【磐石之聲】教宗:天主呼喚生命、信仰、特定生活;為印尼空難和地震災民祈禱
    教宗:天主呼喚生命、信仰、特定生活;為印尼空難和地震災民祈禱教宗方濟各在三鍾經祈禱之前,評論耶穌接觸第一批門徒。
  • 教宗與懺悔:憐憫因罪惡而受傷的心
    教宗2月14日在三鍾經祈禱中說,聽告解司鐸有能力吸引人,甚至是那些最不願意去辦告解的人。
  • 【特別報導】賀亞洲真理電臺金禧 教宗鼓勵為貧困者發聲
    ., J.C.L主禮,亞洲主教團主席貌波樞機,菲律賓馬尼拉教區總主教塔格萊樞機襄禮,以及來自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印度、巴基斯坦等各國的23位主教、60餘位神父共祭。塔格萊樞機在講道中,介紹了亞洲真理電臺創立和發展的歷史,樞機強調:從1958年,「為亞洲天主教會建立一個廣播電臺」的想法被第一次提出,到1969年4月11日亞洲真理電臺第一個短波節目播出,每一步都有天主特別的安排。
  • 教宗接見靈醫會:缺乏溫柔,基督信仰便停滯不前
    聖加彌祿曾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後來在天主聖愛的光照下洗心革面,孜孜不倦地照料病患。他所創立的靈醫會「懷著愛,慷慨地為病患奉獻,在教會和社會內履行珍貴的使命,親近受苦者」。教宗說:「當疾病來打亂,甚至驚擾我們的生活時,我們會感到極其需要一位有同情心又稱職的弟兄或姊妹在身邊,寬慰我們、支持我們、協助我們恢復寶貴的健康,或者是陪伴我們,直到我們最終面見上主!」
  • 教宗:今天教會告訴我們:向窮人伸手施惠!耶穌告訴我們:我是窮人!
    教宗:不是通過言語,而是行動做一個基督徒。為結出果實,正如耶穌所願第四屆世界窮人日之際,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的彌撒聖祭上回顧了羅伯託·馬爾吉西尼,9月15日被殺的一名貝加莫神父:「他在窮人內看到耶穌和服務中生命的意義」。那些不服務於人的人,沒有存在的必要。」「對於福音,不存在毫無風險的忠誠。」
  • 教宗三鍾經:讓我們通過謙卑服務之門進入天國
    教宗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友們說,基督是「原始和終結,是歷史的開始和結束」。他解釋,今天禮儀的中心是「終結」,也就是最後的目標。教宗表示,當天主日彌撒的福音中,瑪竇記述耶穌有關最後審判的話。教宗說,他,那位人們即將判刑的,其實是最高的審判者。「在祂的死亡和復活中,耶穌將顯示出自己為歷史的主人、普世的君王和萬民的審判者。」
  • 「和平的僕役」在剛果遇襲身亡,教宗寄唁電致哀
    「和平的僕役」在剛果遇襲身亡,教宗寄唁電致哀一名義大利大使、他的一名隨行護衛和一名司機在剛果遭到叛亂份子襲擊,不幸遇害身亡。教宗在唁電中表達哀悼之情。接著,教宗「為這些和平與權利的僕役」的殉職,向罹難者家屬、外交使團和憲兵隊表達哀悼之情。教宗提及「大使先生的見證堪為典範」,他「在人品和基督徒品德方面卓越超群,總是不餘遺力地締造友愛且融洽的關係,在那個非洲國家境內鞏固安寧與和諧的關係」。殉職的憲兵「專業又慷慨地服務,近期將要成家」。
  • 教宗世界病人日文告:拒絕偽善,優先建立與病患的個人關係
    教宗在文告中特別念及全世界因新冠病毒受苦的人,對窮人和邊緣人表達他的精神關懷和教會的關愛。教宗對今年的主題提出幾點省思。首先,耶穌批評那些只說不做的人的偽善(參閱同上:1-12)。教宗指出,耶穌的批評也針對我們每個人,因為沒有人能免於偽善的惡行,這種行為使信仰與實際生活脫節。
  • 中文字幕視頻:困難中,教宗私下彌撒向我們公開播放,謝謝教宗!
    天主教中文網缺乏直播條件,但願意每日將教宗的彌撒進行視頻回放,讓教友們拉近與主耶穌的距離。聖座新聞室主任布魯尼3月8日表示:「教宗願意由他在聖瑪爾大之家私下主持的彌撒在今後幾天進行直播。」羅馬時間每天早晨7點在聖瑪爾大之家小堂主持的彌撒是現任教宗非常獨特的創舉,他已接納了以小團體形式參禮的數千名信友。在此之前,教宗不願意將彌撒的整個禮儀對外播放。
  • 【教會動態】教宗世界病人日文告:拒絕偽善,優先建立與病患的個人關係
    (梵蒂岡新聞網)聖座於元月12日公布了教宗方濟各第29屆世界病人日文告,主題為「你們的師傅只有一位,你們眾人都是兄弟」(瑪廿三8)。本屆世界病人日將於2月11日露德聖母瞻禮舉行。教宗在文告中特別念及全世界因新冠病毒受苦的人,對窮人和邊緣人表達他的精神關懷和教會的關愛。教宗對今年的主題提出幾點省思。首先,耶穌批評那些只說不做的人的偽善(參閱同上:1-12)。
  • 教宗第二屆世界窮人日文告:卑微人一呼號,上主立即俯允
    當今世界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貧窮形式」,財富經常被奉為「今年的窮人日將於11月18日舉行,主題為「卑微人一呼號,上主立即俯允」(詠卅四7)。此前,教宗方濟各在慈悲禧年結束之際,藉著宗座牧函《慈悲與憐憫》欽定了常年期第卅三主日為世界窮人日。教宗在本屆文告中指出,這個日子是「新福傳的絕佳時刻」,讓窮人「不會認為自己的呼聲落空」,而是「按照喜樂的原則」得到接納。
  • 立方體電臺將臨期節目,教宗寄視頻訊息予以支持
    這個訊息雖然簡短,對學生而言卻是意義非凡,因為該校的立方體廣播電臺(Cube Radio)今年將以生態為主軸,進行將臨期的省思。一檔題名為《將臨期綠色夢想》的節目,將於11月29日將臨期第一主日首次播放,直到12月24日為止,其內容受到主日福音和教宗方濟各《願禰受讚頌》通諭的啟發。        為此,教宗方濟各於11月26日發表視頻訊息,支持這檔節目的播送。
  • 教宗私人醫生因「新冠併發症」去世
    教宗譴責美國國會大廈事件,呼籲人們相互理解當地時間今日(1月10日)晚間,義大利電視臺第五頻道(Canale 5)將播出採訪教宗方濟各的節目。從該節目的預告片來看,教宗在採訪中,談論了川普支持者今年元月6日襲擊美國國會大廈的事件,他對該起事件表示譴責並呼籲人們相互理解。
  • 教宗親切接見瑞士衛隊新兵:宣誓效忠教宗是對基督的忠誠宣認
    在教宗瑞士衛隊於10月4日舉行宣誓就職儀式之前,教宗方濟各於10月2日親切接見了38名衛隊新成員。
  • 教宗關懷在梵蒂岡四周維護治安的義大利軍人
    馬裡尼稱,「昨天我太激動了,都不知道向教宗說什麼,但是今天我願意向教宗表示衷心的感謝,他送給了我們一個難忘的時刻」。馬裡尼最後表示,儘管新冠疫情給人們帶來諸多困難,因著教宗,今年的聖誕節一定會是個更真實而感人的聖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