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始覺海非深
文陽
在上海自然博物館門口,有一位常客:一位95歲的老者隔三差五的就會順著博物館邊沿走一圈,一邊再把整個牆壁摸一遍,走不動了,就坐在臺階上發呆。他不幹什麼,他只是想她了。
這位老人叫饒平如,是一位抗戰老兵。而他經常呆坐的臺階,是他去世了十幾年的妻子,當年為了養家餬口,抬了一包包的水泥澆築成的。老先生每次經過上海博物館都要逗留很久:「這個臺階裡面,我也不知道哪一塊是她抬的水泥,但是我知道,她為了給孩子,為了生活,她背啊,可能她的腰腎臟受損了,恐怕也就是這樣引起的。」
那一輩人的愛情細水長流,平如老人和他的妻子美棠,相戀60餘年,痴情了一輩子。本書講述了饒平如和毛美棠一生的故事。他們一生坎坷,到了暮年才有一個安定的居所,但是老病相催,美棠已經到了生命的盡頭。美棠去世後,平如把思念和愛傾注於筆端,用一幅幅略顯稚拙的畫作,講述了兩人從相知相守,到被迫分離天各一方的故事,留下了關於她和他們的最美好的回憶。
平如和美棠生活的年代,不像現在有即時通訊這樣先進的技術,平如美棠兩人分隔異地22年之久,唯一的聯繫方式就是那一封一封的家書,老先生細緻,竟然將這一千多封家書完整保存。
讀到這些家書,我深有同感。我和愛人由於工作原因分居兩地,便利的通訊讓我們每天都微信視頻,分享生活和工作中的瑣碎,可我們在一起生活似乎成了一種習慣,漸漸地也形成了些許依賴彼此的習慣,擠牙膏的時候,習慣性的擠好兩個;拿筷子的時候,不自覺的多拿一雙;回家後,不由地喊一聲「我回來了」。我們也時不時的叮囑彼此不要心疼錢,多吃些蔬菜瓜果肉類,保證營養的正常攝入。書中,老先生在信裡的內容也都是生活瑣事,該怎麼補貼家用,孩子大了要找工作了.平如口糧短缺、身體浮腫,美棠給他寄魚油治好浮腫,他也記錄在了畫裡。
我覺得比起「愛人」這個稱謂,我認為用「伴侶」來描述夫妻更為合適,相聚時美好,分離時守望,在魚雁往返中彈奏著心靈的相知,演繹著陪伴的最高境界----分處彼處他方,共守一輪明月。
弱冠之年變成耄耋老者,豆蔻少女變為人妻母,一對神仙眷侶攜手走過所有的風雨彩虹,它表達的是對一種簡單、真摯生活的堅守。又更像是一種提醒:當世間浮華散去,當我們年華老去,身邊人簡單的一扶一握,才是人生的最後幸福,每個人這一生都要經歷過這一番風雨,白居易寫過:相思始覺海非深,但海並不深,懷念一個人比海還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