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這一片青葙的時候,它是和一些雞冠花緊挨著生長在一起。青葙和雞冠花,同為莧科青葙屬植物,氣質相差得可真是不小,青葙秀美,雞冠花粗樸,同在一處,有俗雅同場的效果。
初識青葙就格外喜歡其名,青葙,天生帶著味清麗輕柔,單單一個名字就美好少女感十足,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風致。青葙,叫一聲,心一動;青葙青葙,喚上兩次,不覺就來了柔聲,讓人眼帶笑意、心生溫情,不忍俗鄙霸氣高聲。
青葙開花,能從夏開到秋,別名百日紅也是切實的。其穗狀花序,我見到時、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上有下,卻都直立莖端枝頭,一派天天向上的清揚。聞一聞花,也沒聞見什麼香氣。折過青葙一枝花拿回家,插在花瓶裡放了一年依然完好如初,美美噠。
青葙素年錦時的花色,是越看越好看。花穗下部大半部分是白色,有光亮,向頂端逐漸變尖,到頂部至尖端卻呈粉紅色,樸素又嫵媚,清新又嬌嬈,像是美人白皙素手染著粉紅指甲的指尖,美得亦是楚楚動人。
在一棵青葙根部,有被踩到地上一枝花,我扶到花穗,從裡面掉出特小特小的小黑子,落到手背上,簡直小得不能再小,那是青葙的種子,中藥名就叫青葙子。《本草綱目》記青葙子:「苦,微寒,無毒。治五臟邪氣,益腦髓,鎮肝,明耳目,堅筋骨,去風寒溼痺,治肝臟熱毒衝眼,赤障青盲翳腫。」真真良藥也。
有一種青葙,古人稱為「桃朱術」,唐代醫學家陳藏器解曰∶「桃朱術生園中,細如芹,花紫,子作角。以鏡向旁敲之,則子自發。五月五日乃收子,帶之令婦人為夫所愛。」身帶青箱子,能取悅夫君,令兩情相悅、男女恩愛,如果青箱子真有此用,當處處皆是家和萬事興了吧。好玩。
《本草綱目》又記:「時珍曰∶青葙生田野間,嫩苗似莧可食。」記得一位老家河南農村的學生說,她們那裡野生很多青葙,嫩葉可食,涼拌、炒雞蛋,都好吃。我聽得心動,只是那葉子的味道卻是無從想像。
西晉史學家陳壽《三國志·魏書》有記:「山東人有青牛先生者,字正方,客三輔。曉知星曆、風角、鳥情。常食青葙芫華。年似如五六十者,人或親識之,謂其已百餘歲矣。」
哇賽,青葙有如此神功,太傳奇了,況且這青牛先生是俺們山東人,吃的當然是山東大地上生長的青葙,且不管這青葙之功是否屬實,讀著就已讓人開心,阿彌陀佛草木慈悲,越看越覺得眼前的青葙真能讓人長命百歲一樣。書中沒寫青牛先生吃的是青葙的葉、花還是種子,既然其葉可食、其子嘉用,那麼,其花自然也是可吃的了。
採青葙花一把,淡鹽水泡過,焯水。新鮮麵條加花生油拌勻,上鍋蒸熟。豬瘦肉切塊焯水後入油鍋熗鍋,加醬油、蔥姜、適量水燉煮,多半熟時加豆角和青葙花同煮,快出鍋時加麵條慢燜,不停翻炒,小火收汁,青葙花燜面即成。麵條筋道,豬肉飄香,青葙花雖然味苦,但與麵條豬肉一道入口,解油膩、添苦香,別有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