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範智林
來源 | 金融智庫(ID:jinrongo2o)
現在臺灣媒體在我們眼裡就是一個奇葩的存在,他們的時事節目看起來就像綜藝節目一樣滑稽搞笑。
前幾天,臺灣東森財經新聞臺的《這!不是新聞》節目剛剛說現在大陸出現了糧食危機,民眾都吃不飽飯,動物園更沒有肉可以餵獅子,把獅子餓得皮包骨頭。
這幾天,該檔節目的立場又180度大轉彎,把北京新建的大興國際機場讚美得天花亂墜,那些我們看起來很正常的技術,在他們口中就變成了「世界第七大奇蹟」。
經過茶葉蛋、榨菜、深圳燈光秀、豬肉、獅子、大興機場等一連串事件之後,我發現臺灣人對大陸存在兩個極端的偏見:一個是生活方面,他們看不到我們的日常消費,一直以為我們很窮過得跟非洲似的;另一個是硬體設施方面,當他們看到我們的高樓大廈和先進的基礎設施時,又會像劉姥姥進大觀園那樣少見多怪。
在臺灣的財經專家眼裡,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設施先進到堪稱「世界第七大奇蹟」,那麼我們先來看看到底有多先進?
他們驚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整個航站樓沒有柱子、空調沒有出風口、燈光都是自動控制的,底下還有高鐵、地鐵,停車場有機器人幫你自動停車,公路能夠自動融雪,機場可以刷臉進站……
整個航站樓沒有柱子:其實是有8根C型柱、12組支撐筒和幕牆在支撐整個穹頂的,只是那位財經專家眼拙沒有看出來而已,這可能跟臺灣那邊大型現代化建築太少有關。
空調沒有出風口,燈光都是自動控制的:其實就是輻射空調和智能照明系統。
底下有高鐵、地鐵:其實就是綜合交通樞紐,上海虹橋機場在2010年就已經做到了無縫對接高鐵、地鐵。
機器人停車場:早在2年前,南京夫子廟就已經建成了全球首個機器人停車場。
公路下面安裝排熱管道可以自動融雪:其實就是路面自動融雪化冰系統。
無紙化、刷臉進站:不就是人臉識別系統,這個大陸的許多高鐵站在2017年春運時就已經開始用上了。
其實總結起來,北京新建的大興國際機場雖然很先進,但是裡面應用的許多技術都是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的,大興機場只不過是把這些技術整合進入,所以我們大陸人看起來並沒有覺得很稀奇。
但是對於臺灣同胞們來說,他們日常生活中沒有機會碰到這些前沿科技,所以才會如此驚訝。由此可見,臺灣目前的基礎設施該是多麼落後呀!
剛剛我們講了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先進,接下來就拿臺灣島內的幾座大機場來對比一下,讓大家看看臺灣的機場是什麼樣的!
目前臺灣地區的民用機場總共有17座之多,但是排除掉那些養蚊子的小機場之後,就只剩下桃園國際機場、臺北松山機場、高雄小港國際機場、臺中國際機場這四座大機場。
從年旅客吞吐量來看,目前桃園國際機場跟大陸的昆明長水機場、西安鹹陽機場大概是一個級別的,而臺北松山機場、高雄小港國際機場則跟大陸的無錫碩放機場、煙臺蓬萊機場是一個級別的,臺中國際機場則跟常州奔牛機場是一個級別的。
這裡頭最大的桃園國際機場是蔣經國時代「十大建設」的產物,等級為4F機場,建成於1979年是當時全亞洲最現代化的國際機場之一。新加坡建設樟宜國際機場的時候,李光耀還特地派人前去臺灣觀摩學習,不過現在桃園機場已經被樟宜機場甩開幾條大街了。
桃園國際機場目前有兩條跑道和兩個航站樓,設計的年旅客吞吐量為2900萬人,但是目前的實際旅客吞吐量已經達到了4600萬人。原因就在於桃園機場從2000年建成第二航站樓之後遲遲沒有興建第三航站樓,也沒有進行現代化的升級,所以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實際的需求。
目前桃園國際機場不僅整體老舊落後,而且每逢下大雨還經常漏水、浸水,這在大陸的機場是很難看到的景象。
至於臺北松山機場、高雄小港機場、臺中國際機場就更沒什麼好說的了,都是4C級機場,跟大陸較小地級市的機場一個水平。松山機場的兩座航站樓一座是1971年建成的、另一座是以前的貨運站改造來的;高雄機場的兩座航站樓分別是1965年、1997年建成的;臺中機場的航站樓是2013年興建的。
這三座機場的部分設施雖然有點年代不是很久遠,但是由於當初設計標準很低,所以現在看起來也是非常簡陋,跟大陸的汽車客運站差不多,根本比不上大陸一些地級市新建的機場。此前高雄市長韓國瑜就曾經感慨高雄機場太落後了,連波音747飛機都起降不了。
不了解臺灣島內情況的朋友可能會覺得臺灣比大陸發達,因為從統計數字上來看,臺灣去年的人均GDP高達25000美元,而大陸的人均GDP只有9800美元。
但實際上去到臺灣就會發現,他們最發達的臺北可能也就大陸二線城市的水平,高雄、臺中、桃園、臺南這些「大都會」,放到大陸這邊來撐死也就是三四線的水平。另外如果深入了解的話還會發現,臺灣不僅政府的財政很窮、民眾的薪資水平也很低。
舉個例子,2018年臺灣地區的GDP總量為5894億美元,大陸這邊深圳市的GDP總量約為3600億美元,僅有臺灣的61%。但是從政府的財政收入來看,臺灣地區去年的稅收只有770億美元,而深圳市的稅收高達1300多億美元,相當於臺灣的170%。
深圳市以臺灣61%的GDP,創造了比臺灣多70%的稅收,折算下來深圳每單位GDP所產生的稅收比臺灣高出了178%,難道是深圳的稅負很重而臺灣的稅負很輕嗎?
當然不是,臺灣現在各級政府財政壓力非常大,臺灣當局要是能夠收得上稅,怎麼可能不多收點。根本原因就在於臺灣的GDP裡面嚴重注水,臺灣的實際GDP並沒有統計數字上那麼高,要是政府按照那個數字來抽稅,臺灣的企業和民眾肯定是受不了的。
臺灣GDP的造假,靠的是把臺商企業在境外投資設廠的產值也給算進GDP裡頭去,所以才會造成GDP總量的虛高。例如郭臺銘的富士康在大陸投資的工廠,營業收入都會被臺灣當局算進臺灣的GDP裡面去,據估算,這個注水幅度幾乎佔到臺灣GDP總量的一半。
據此來估算的話,臺灣的人均GDP實際上只有12500美元左右,僅比大陸的人均GDP高出25%左右。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大部分臺灣民眾的工資水平只有五六千元人民幣左右並且十幾年沒有上漲,以及臺灣為什麼滿大街都是摩託車而沒有多少汽車的原因。
實際上,過去十幾年臺灣的經濟都是停滯增長的,只不過靠著把臺商在大陸及東南亞的產值也算進臺灣的GDP裡面,所以過去十幾年臺灣的GDP還能保持正增長。實際上這種掩耳盜鈴的做法,只能夠加劇民眾的自大狂妄心理,卻並不能帶來什麼實際好處。
沉浸在「發達」迷夢中的臺灣民眾,只能憑藉著臆想大陸很窮來聊以自慰,但是當他們過來看到我們的現代化成就之後,又會陷入極度的震驚當中。臺灣媒體對大陸貧窮和先進的炒作,其實只不過是抓住臺灣民眾的心理,在演戲迎合他們的口味騙取收視率罷了,你可別以為這些來過大陸的記者和專家真不知道大陸的真實狀況,他們不是無知,而是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