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如何在未來實現實體經濟由大向強的轉變,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建立起一支強大的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隊伍。五一國際勞動節將至,我們的記者深入企業、車間,探訪那些在產業一線的勞動者代表,弘揚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從4月29日起,江蘇新時空推出系列報導《致敬·堅守實業的創新力量》。
金兆聯:小筆頭背後的大國匠心
我國雖然原子筆年產量達數百億支,但筆頭這個關鍵部位大多是「外國造」,成為制筆行業從大到強的癥結所在。在蘇州崑山,制筆工匠金兆聯深耕工藝,不斷鑽研,終於打破了原子筆頭依靠進口的局面。今天的「致敬·堅守實業的創新力量」專欄,一起來看小筆頭背後的大國匠心。
記者見到金兆聯時,他正在車間內對經過第一道工序的筆頭進行抽樣檢查。他告訴記者,一支合格的原子筆應該至少能順滑書寫400米,不積墨、不掉珠,而區分原子筆質量高低的關鍵就在於「筆頭」。
崑山市天龍制筆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兆聯介紹,一根頭髮大概在7-8絲(1絲=0.01毫米),1絲裡面分10個微米,我們每個筆頭誤差在3個微米以內;如果間隙大了出水量就會偏大,間隙小了手寫就很澀。
把筆頭的誤差控制在微米範圍,這樣的高精度,過去是國內製筆設備難以達到的。自19歲入行起,金兆聯就經常面對「國產筆頭=低端原子筆」的成見,10年前的一筆訂單,更有外國客戶直言不諱地提出:國產筆頭質量差,必須使用「瑞士造」。這樣的要求刺痛了金兆聯的心。
金兆聯說,我們中國有幾百億的筆頭生產能力,為什麼找不出一個國外客戶需要的產品,當時自己就暗下決心,一定要製造出國際一流的筆頭。
在沒有任何參考的情況下,只有技校文憑的金兆聯和同事們整天待在實驗室裡,記錄數據、調整參數,設計工藝方法。金兆聯的兒子金滿秋說,那時天還沒亮爸爸就出現在車間裡了,同一款產品需要經過上萬次的實驗。
崑山市天龍制筆有限公司工人李新新說,在技術上,金兆聯要求比較嚴厲,如果筆頭不達標的話,就直接報廢掉,寧願重新實驗。
整整六年時間,他們終於在2016年成功研製出這臺黃銅筆頭收口機,這臺機器生產的筆頭可以完美包裹圓珠,保證順滑書寫1500米,遠超許多外國制筆企業,實現了原子筆筆頭的國產化,也讓百姓可以用更低廉的價格買到一流產品。
金兆聯給記者算了一筆帳,以前一個國外進口的筆頭大概要1毛多,現在他們企業國產的筆頭只要3分多。假如企業生產1億筆頭,就可以給國家節約700萬到1000萬的差價。
曾經有日本企業提出要買下金兆聯的生產工藝,開出數億元的包銷紅利,但金兆聯拒絕了,他說,堅守自己的崗位,耐心雕琢每一個產品,遠比快速「圈錢」來得踏實、幸福。如今,父子倆正致力於產品的轉型升級,主攻學生用品和環保類產品,攜手為心中的制筆夢想踏實奮鬥。
金滿秋說,我希望能夠把我們的技術和產品推廣到全世界去,讓中國製造成為中國創造!
作為一名「奮鬥者」,金兆聯坦言,一個好的企業不僅僅是以賺了多少錢為唯一的目標,還要有行業的擔當、有創新的實力、有精工製造的榮譽心。能在制筆行業奮鬥一輩子,我感到非常榮幸,也很幸福。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