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出雙入對的鴛鴦是浪漫愛情的化身,深受大眾喜愛。可由於鴛鴦生性機警,棲息地又遠離人類居住的地方,大家對它既熟悉又陌生。
2015年秋冬之交,年過七旬的阮須池在村莊附近公路閒逛時,無意中發現一群體型中等的水鳥在鄒洋溪的一處水潭遊弋。
為了避免驚擾這些罕見的鳥兒,阮須池輕手輕腳地爬下山坡,湊近看了許久,發現這些羽毛鮮豔華麗的鳥和自家枕頭上繡的鴛鴦有幾分相似。
帶著驚喜和疑惑,阮須池叫上村秘書阮養廣來到現場再探究竟,同時對照網絡上搜索到的有關鴛鴦「眼後有寬闊的白色眉紋,翅上有一對扇狀直立羽」的描述和照片,印證了此前的猜測。
「鴛鴦飛到鄒洋了!」阮須池興奮地和鄉親們分享了這則消息。很快,周邊村莊的群眾聞訊也趕到鄒洋溪,一睹鴛鴦的風採。
一連幾天,發現鴛鴦的事情成為大甲鎮街頭巷尾熱議的新聞,不過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由此產生。「膽小」的鴛鴦屢被觀鳥者的熱情所驚擾,四處亂飛並發出尖細的鳴叫,鄒洋村群眾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鴛鴦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們從遙遠的地方來到鄒洋落腳,這是一種緣分,我們一定要好好保護,留住它們。」鄒洋村黨支部書記阮慶欽向村民呼籲。
話音一落,鄒洋村幹部群眾積極響應,人人爭做「護鳥員」:不往溪裡傾倒垃圾、汙水;在辦紅白喜事時不在鴛鴦棲息地附近放鞭炮、奏樂;開車進村時不按喇叭;勸導外來觀鳥者勿大聲喧譁,與鴛鴦保持較遠距離。
在諮詢有關專家後,村民了解到鴛鴦預計在鄒洋溪停留幾個月的時間,冬季中後期可能面臨食物短缺的問題,於是紛紛自發捐贈稻穀、玉米粒等,用作投餵鴛鴦的飼料。
最早與鴛鴦結緣的阮須池主動要求擔任「飼養員」,他在連續投餵一周後發現,雖然人還是難以接近鴛鴦群,但是投放在溪邊的飼料明顯變少了。更讓他感到欣喜的是,每隔兩三天,鴛鴦種群數量就會增加,至年底鄒洋溪共吸引了30多對鴛鴦。
轉眼到了2016年4月,天氣轉暖,鴛鴦漸漸飛離鄒洋村,返回北方繁殖地繁衍生息。看著恢復平靜的鄒洋溪,阮須池老人有些失落,又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