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伊寧縣喀拉亞尕奇鄉喀拉亞尕奇村,中煤集團新疆分公司伊犁犁能煤炭有限公司皮裡青露天煤礦生產作業區裡,穿著藏青色工裝的代峰正在90多米高的排土場上深一腳淺一腳地查看融雪情況。
代峰是皮裡青露天煤礦生產作業區黨支部書記。開春是融雪型洪災的高發時期,氣溫不斷升高,原本休息的他想到平臺邊坡上積雪有幾米厚,放心不下,專門跑來查看。
2009年,畢業於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安全管理專業的代峰來到皮裡青露天煤礦安全管理部工作,先後任安全員、主管、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等職,2014年調到生產區工作。
到了最基層,他才發現,負責生產工作並不難,難的是如何為工友們建立高效的工作機制。「工人們大多是當地牧民,有的初中還沒畢業,無論是語言交流還是業務指導,都非常困難。」代峰說,經過深思熟慮,他認為,要改變現狀,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發動大家一起學習,從語言到操作技術,從學習安全知識到學習政策法規,一樣都不能少。
敲定計劃後,代峰買來大量書籍,並規定了學習時間。「每天班前會學習,下班後利用半小時學習,每周例會、每月部門大會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安全知識、黨章黨規等,每次主題都不一樣。前陣子我們持續學習了黨的十九大精神,如今正在學習全國兩會精神,只要能夠提高大家的水平,我們都堅持學,一次都不落下。」代峰說,幾年堅持下來,工人們逐漸養成了學習習慣,每個人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愛偉大祖國;安全生產、人人有責……」記者看到,採煤一班的伊力亞斯·阿巴斯正在白板上一筆一畫寫著漢字,當天他當班,這是每天班前會必做的工作。「真不敢相信我竟然能夠寫出這麼多字來!」伊力亞斯高興地說。
和伊力亞斯一樣,在煤礦工作了20年的老礦工艾山江·阿不都吉力力也是學習機制的受益人,通過學習和琢磨,他將學到的東西成功運用到工作中。「我們使用的鏟車都是進口的,尤其是鏟車刀板,每次破損後換新的都要幾萬元,讓人心疼。」艾山江覺得,國產鏟車刀板也不遜色,何不嘗試改裝一下呢?經過幾次嘗試改裝,他成功完成了國產鏟車刀板的安裝,如今只需花6000元就能更換一副國產鏟車刀板。
經過工友們集思廣益,生產作業區5號鑽機用於提升鑽杆的鋼絲繩也被成功改裝。「一根進口鋼絲繩5000元,三四個月就要更換一次,改裝後,一根國產鋼絲繩只要100多元。」代峰介紹。
如今,代峰所在的生產區有98名各族職工,黨支部黨員人數也從最初的7名發展到如今的16名,2017年以來,先後有4名少數民族員工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還有多名黨員被評為民族團結模範個人。
現在,一半以上的工友成長為一專多能的煤礦工人,既能操作鏟車、挖掘機、平地機,也能駕駛工程車、汽車和灑水車,還有3名員工榮獲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技術能手稱號。如今的皮裡青露天煤礦,到處充滿著「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
「讓每一位工友在學習中獲得提升,找到自信,讓大家成為更好的、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我的初衷,也是我的夢想。」採訪結束時,代峰認真地說。
編輯點評
「讓每一位工友在學習中獲得提升,找到自信,讓大家成為更好的、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是多麼好的夢想!萬夫一力,天下無敵。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能保持這種開拓進取的精神,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在平凡崗位上腳踏實地、攻堅克難、追求卓越,那將凝聚成何等的偉力,必將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