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瘋堂斜巷
▼
澳門有許許多多奇怪的街巷名稱,比如「戀愛巷」「美女巷」「三巴仔街」……不過,最「離譜」的恐怕要數「瘋堂斜巷」。有網友就好奇,到底是有多瘋,才會被冠以此名啊?
其實,這條百餘米的小街之所以叫瘋堂斜巷,按照特區民政總署的官方說法:
「斜巷以『瘋堂』命名,是為了紀念曾於此開辦的麻風病院,是西方在中國設立的首間傳染病醫院。」
澳門天主教首任主教賈尼勞不忍當地麻風病人流離失所,出資建起一座麻風病院。由於麻風病院是封閉管理的,為讓病人也有心靈寄託,隨後在病院旁建了一間小教堂,取名「望德堂」,供麻風病人做祈禱。望德堂前的斜坡路就是現在的「瘋堂斜巷」。
位於瘋堂斜巷7號的大瘋堂
是一棟雅致的南歐風格建築
精美雕花、巴洛克式圓柱
圓弧型的鑄鐵欄杆
優雅之中派頭十足
這棟建築由澳門慈善家崔諾枝
於1918年興建,原身為「公教學校」
現已蛻變為「大瘋堂藝舍」
澳門瘋堂斜巷的街面有
葡萄牙特色
(這些石頭都是從葡萄牙運來的)
瘋堂斜巷距離澳門的地標性旅遊景點
大三巴牌坊東面不遠
步行也就是十分鐘的路程
婆仔屋的真正名字其實叫「貧窮者之家」,建成時間超過一百年,屬澳門仁慈堂的物業。它位於澳門舊區望德堂瘋堂斜巷盡頭,現社會保障基金旁,二次大戰日本侵華期間,大量上海葡僑走難來澳門,婆仔屋成為專門收容難民和窮人的地方,之後成為一所女老人院。住在裡面的都是年老的婆婆,附近的街坊便叫做「婆仔屋」。
兩棵參天大樹伸展得極有韻味
寄生藤給大樹穿上漂亮的外衣
南歐風格清麗的兩層小樓
細碎的葡國石子在地上勾勒出優雅的線條
瘋堂斜巷頗具異國情調
地面鋪設的也是與葡萄牙本土風格
一致的碎石馬賽克地面
如果您到澳門旅遊,到瘋堂斜巷走一走,別錯過了!
特別提醒您,原來在此地的麻風院於一八八二年遷往離島,於一九四七年再遷往路環島。瘋堂斜巷還是一些電視劇拍攝外景的地方之一,如果您是藝術愛好者,就更應到此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