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內容:
2015年1月1日,記者隨行中華延邊戶外俱樂部自延吉到琿春防川景區,同隊友們望三國、觀日出、迎新年!當天防川景區舉行了新年探訪中俄邊境線名山「張鼓峰」活動。
本期《印象延邊》了解因發生歷史大戰役而名揚世界的「張鼓峰」。
新年探訪國界名山「張鼓峰」
2015年元旦,中華延邊戶外俱樂部自延吉到琿春防川景區舉行望三國、觀日出、迎新年活動。看完日出大家回到車裡簡單吃了一口早飯。8點23分,隊員們背包下車進行「探訪中俄邊境線」活動。
今天,兩臺旅遊大巴共109人排成整齊的隊伍,準備進入防川哨所。
參加「探訪中俄邊境線」活動,需要提前報名,哨所門口嚴格把關。
哨所的官兵講解完邊境注意事項後,延邊戶外俱樂部集體合影。
按計劃探訪防川哨所至張鼓峰邊境線,全長8.6公裡。9時許,隊伍行進在軍隊巡邏道路上,後方兩輛軍車跟隨。這條路的中方一側由鐵絲網沿路封閉,平時無關人員不得進入。
涉及邊境邊防,數名軍人分組跟隨管理指揮隊伍,軍人形象只能拍攝背影。圖中有雪的小土溝右邊就是俄羅斯領土,探訪人員不許越過。
隊伍向張鼓峰方向行進,途中在俄方一側見到幾處二戰時期碉堡。殘破厚重的碉堡述說著此地厚重的戰爭歷史。
在山腳下,邊境巡邏道路向北眺望海拔只有152米的張鼓峰。
這處軍事設施雖已面目全非,但從殘破水泥塊中伸出的厚鐵板仍能看出是人類的加工品。
隊伍行進到張鼓峰山腳下南坡,只能順著一條羊腸小路上山,行軍車從山腳下繞過。
張鼓峰位於中國和朝鮮、俄羅斯三國交界的吉林省琿春市敬信鄉,在圖們江入誨口的東岸,是個海拔152米的高地。
張鼓峰是從東方俯瞰海參崴的戰略要地。1938年7月末8月初,日本投入7千人、前蘇聯投入3萬人,兩國之間圍繞著張鼓峰、沙草峰這兩個高地進行的一場軍事衝突。
戰爭後期,以日軍的失敗告終,蘇軍則趁機進佔全部張鼓峰,將其劃為「蘇滿(中)界山」,並將其在洋館坪一帶的控制區推進到圖們江邊,僅給中國居民留出一條通往防川的狹窄「通道」。
在山頂環顧四周,三國景色盡收眼底。
張鼓峰山頂為中俄分界線,山頂平坦便於眺望,山坡仍可發現戰爭遺址。在防川村有張鼓峰事件展覽館。
因當年日本與前蘇聯在此爆發了震驚世界的戰役事件,而使此峰聞名於世,兩國卻是在中國的領土上進行軍事較量。這樣一場喪權辱國的歷史事件,將永遠不會在新中國的歷史篇章中再度重演。
如今的張鼓峰已是延邊著名景點,屬於防川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太平盛世遊人如織,在張鼓峰山頂向南部防川哨所望去,薄霧中的龍虎閣依稀可見。
記者查資料得知,蘇聯著名歌曲《喀秋莎》就誕生於張鼓峰事件。該事件發生時,正值琿春地區的夏季,漫山遍野開著梨花和野玫瑰花,清澈的圖們江如緞帶一般飄落在一碧千裡的原野中,從日本海吹來輕紗一樣的薄霧。蘇聯詩人伊薩科夫斯基得到了創作靈感,寫出了詩歌《喀秋莎》。
此時寒風勁吹,塵土飛揚,仰或是戰魂們在控訴戰爭的殘酷。隊伍迅速順北山坡而下。
在山下,中華延邊戶外俱樂部向海隊長對媒體表示,新年元旦探訪邊境線有特別的意義,祈盼好開頭和幸福新年。
徒步了8.6公裡,到指定鐵絲網出口,用時2小時22分鐘結束。邊防軍人都讚賞,速度挺快。
隊伍到沙草峰泡子(也稱蓮花湖公園)休整,拍攝了一路照片的美女們仍舊讓相機「咔嚓」著。
大客車行至國門圈河口岸,驢友們下車又是一氣拍照,望三國、觀日出、迎新年,探訪中俄邊境活動圓滿結束。
新年探訪國界名山「張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