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的伊瑪目沙達提汗•阿孜木別克算得上是村裡的大戶人家,這一天,他宰了一隻羊,招待家裡來的客人。
對這位養了180多隻羊的年輕伊瑪目來說,宰一隻羊款待客人,已不是什麼難事。
其實,沙達提汗•阿孜木別克除了倒賣牛羊、跑運輸,還有自己的農家樂,如今,他已有了50萬元的資產。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2006年剛到雀兒溝村當上清真寺伊瑪目時,沙達提汗•阿孜木別克是一貧如洗。
《最後一公裡》記者龐雪芳、鄒懿 呼圖壁報導
大山深處的幸福
雀兒溝村位於大山深處,沙達提汗•阿孜木別克與其他村民一樣,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然而,深信勤勞才能致富的他,為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2002年勇敢地走出大山,走進了幸福的生活。
「光是在講經時告訴大家如何致富,不如我自己先幹出樣子讓村民看看。」呼圖壁縣雀爾溝鎮雀爾溝村清真寺伊瑪目沙達提汗•阿孜木別克說道。他認為,只有勤勞的人才能致富。
他曾經開過餐廳、種過棉花,後來因為要實現爺爺的願望走進了經文學校,開始了兩年的學習生活。
2006年學習結束後,沙達提汗•阿孜木別克被選為雀兒溝村清真寺伊瑪目。回到闊別多年的小山村,看到有饢吃就會覺得幸福,有羊放就會覺得開心的村民,清貧滿足的生活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古蘭經》中說:當你的事務完畢時,你應當勤勞,只有勤勞才能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沙達提汗•阿孜木別克說。當年他賣羊、種棉花、開餐廳……只要能掙錢,他從來不怕髒、不嫌累。沒有資金,他就從收購羊毛、羊絨和牛羊做起。短短兩年,沙達提汗靠辛勤和智慧,開上了微型車。
很多人疑惑,阿訇怎麼會做生意,甚至有很多信教群眾主動找他詢問。沙達提汗•阿孜木別克把《聖訓》中傳教士當年帶妻子隨駝隊做生意的故事一一講述,「有文化、懂知識、靠雙手致富的人,更容易分辨是非,帶領家人過上富有的生活。」他說。
2011年看到山裡的遊客增多,沙達提汗•阿孜木別克投資4萬元,幫妻子開起牧家樂和小商店,自己和哥哥收購牛羊和馬匹。「閒著的人掙不了錢。」他說。
牧民變身記
9月10日,在呼圖壁縣雀爾溝鎮西溝村,村民達汗•切亞孜丹來到了伊瑪目沙達提汗•阿孜木別克的家裡,與他商量倒賣牛羊的事情。
與很多村民一樣,達汗•切亞孜丹在沙達提汗•阿孜木別克的幫助下,從一名只會放牧的牧民,變成了一間移動餐廳的小老闆。牧民遷移時,他的餐廳就成了牧民舉辦聚會的場所。生意好時,一年可以收入5萬多元,淡季也有3、4萬的收入。
「如果沒有我們村的伊瑪目給我們帶頭做了一個榜樣,我是真不會有如今的生活。一開始我不敢、也不知道怎麼做生意。不過,我們的伊瑪目是個能幹、聰明的生意人,他眼界開闊、知識面廣。在他的幫助下,很多村民都慢慢富起來了。」說起沙達提汗•阿孜木別克,50歲的達汗•切亞孜丹樹著大拇指不停誇讚。
在這位年輕伊瑪目的帶領下,年輕人們也開始忙著掙錢,倒賣牛羊、開車跑運輸。平時大家都忙著掙錢,周五的主麻禮拜,他給大家講宗教知識,講如何勤勞致富。
沙達提汗•阿孜木別克說:「讓自己致富的同時也是向信教群眾樹立榜樣,希望帶動信教群眾轉變觀念、依靠自身努力過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