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官員在國家發改委日前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去產能的各項政策措施的效應開始顯現,新增產能得到有效控制,鋼鐵、煤炭行業經濟運行走勢穩中趨好。按照規劃,2016年壓減粗鋼產能要完成4500萬噸左右,退出煤炭產能要達到2.5億噸以上。
這只是一個開始。上述發改委官員稱,一些地區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地方財政收入和就業形勢也較為困難,推進去產能,妥善安置職工、處置好企業債務,都需要做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特別是隨著工作進展和市場變化,一些減產、停產的企業有意復產,有些地方去產能決心出現了動搖。照此來看,接下來鋼鐵和煤炭去產能要面對的情勢更為複雜。如果考慮到,面臨去產能壓力的並不只是鋼鐵和煤炭行業,所以過剩產能實現市場出清的過程中,中國經濟要承擔的壓力不會小。
2016夏季達沃斯論壇期間,天津電視臺專門策劃製作了達沃斯特別系列報導。做為天津電視臺節目主持人,我也連續數天參與了達沃斯新聞節目的播報與主持。期間,一些專家提出,在推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扛杆、降成本、補短本」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兩點:1、不能搞簡單化的一刀切,而是要按照「扶優汰劣」的原則對企業進行區別化對待;2、集中力量補足產業的短板,形成產品的核心競爭力,這應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不過應該注意到,去產能也罷,補短板也好,最重要的還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政府當然不能袖手旁觀,但是政府要做的是制定公開而透明的遊戲規則,讓所有企業在一套規則下面決勝負,定輸贏。所謂區別化對待,絕非在「扶優汰劣」的過程中任由各地方政府之手指指點點。上世紀90年代末的一輪去產能,之所以在有些領域並沒有真正實現優勝劣汰,就是因為一些本該淘汰的企業在獲得政府救助之後活了下來,但因為並沒有真正地在體制機制上解決問題,當初被救助的一部分企業,而今又陷入了困境,呼籲政府出手相助。至於補短板,如果我們討論的是產業和產品競爭力,那麼要做這件事的仍然是企業——沒有能力在競爭中體現出獨特優勢的企業是不會被市場選擇的。
民營企業可能是去產能的對象,但也可以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如果去產能的過程中更多政府主導,採用行政手段,或者說對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的重組整合持猶疑甚至排斥的態度,也許我們會見到更多拉郎配式的產業整合,而少見企業家主導下對資源的重新配置。或者說,在去產能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上,如果沒有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在其中的參與,幾乎是不可想像的。從目前一些地方的實際操作來看,這種可能性不是不存在。不過地方官員的審慎似乎也並非毫無來由,比如擔心被扣上國有資產流失的帽子,等等。
仔細想來,問題還是出在如何準確地理解和把握政府和市場、企業的關係,具體而言是政府和民營企業的關係,黨政機構和非公經濟人士的關係。怎麼辦?答案是清晰的。非公經濟在中國經濟發展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一點已有公論。針對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民資投資大幅下降的情況,各級黨政機構和廣大非公人士應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努力構建以「親清」為特徵的新型政商關係,進一步優化民資發展環境,堅定民企發展信心。對於黨政幹部而言,「親」就是拿民營企業家當親人,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貼心服務,解決實際困難,「清」就是恪守紅線,不以權謀私,不搞權錢交易;對於民營企業家而言,「親」就是要向各級黨政部門講真話、說實情、建諍言,「清」就是要誠信守法,潔身自好。
不能不說,構建「親清」政商關係需要長期的努力,這一構建貫穿於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全過程。去產能是一場攻堅戰,我們應該著力於創造條件讓企業家藉助市場機制參與其中,在去產能的同時完成資源的重新配置。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這也許是效果最好而代價最小的方式。因為在這一過程中,中國經濟實現的不僅僅是去產能,更重要的是牢固地樹立了對市場的信仰,建立了優勝劣汰的市場運行機制。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