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印尼生活和工作的朋友會經常遇到的事情:即使我已上了數百小時的印尼語課,我仍然聽不懂印尼朋友在說什麼;或者是我的印尼語發音和語法都是正確的,但是印尼朋友不知道我想表達什麼?——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印尼語的前身是一種馬來語。20世紀初期,印度尼西亞民族主義者在策劃脫離荷蘭殖民統治而獨立時,全國上下一致同意將擁有著較大詞彙量的一種馬來語進行改良,並命名為印度尼西亞語,以作為即將獨立的印尼的官方語言。
馬來語的語法簡單,無社會等級意識,比其他語言更容易學習,可以迅速發展成一種現代的政治語言。當時的領導者認為只要不把任何主要的民族所使用的母語(比如:爪哇族的爪哇語)作為官方語言,就不會使各民族之間產生矛盾。
實際上今天印尼人所使用的標準印尼語與馬來語並沒有太多不同之處,但是人們很少在日常交談中使用。印尼語過於簡單和呆板,為了進行更方便或更深層次的溝通,印尼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是適合其特定地區、特定輩份或不同社會階級的極富個性的語言。比如在日惹,爪哇語就十分常見。
與此同時,隨著網際網路成為「通俗」的印尼語的新領地,印度尼西亞的年輕人繼續形成他們自己獨一無二的、更酷的語言。印尼可以說是亞洲言論最自由的國家,年輕的印度尼西亞人是Twitter、Facebook、WhatsApp和Instagram的狂熱粉絲,他們在這些社交平臺上用一些新詞和外來語不停地發展著屬於他們自己的語言。正是通過補充各種非正式和地區性的語言,印尼的年輕人在交談時才能更容易增加親密度和相互的認同感,他們才能更準確地傳達自己情感、表達自己的需求。
在路邊攤與當地商家聊天,但總是一知半解,有些印尼語單詞甚至只有半個音節?後來小編才知道,原來印尼人自己都認為印尼語太過「kaku」(印尼語:死板和僵硬之意),而且印尼語比大多數語言的詞彙量要少得多,不足以表達他們想要表達的東西,所以現代印尼人說的印尼語是在之前的基礎上進行了修改和完善,才形成了今天的印尼語。
小編認為標準的印尼語是人們在這裡交流的最佳方式,因為這種語言達到了它存在的最初目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以及情感的建立。當小編在使用標準印尼語和當地人交流時,我發現其實印尼人會親切地用標準印尼語與我交談。
分享一件小編親身經歷的事情:
有次我乘坐Grab摩託車回宿舍時,載我的司機熱情的與我交談,他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使用簡單易懂的短語(比如:你來自哪裡?你來這裡多久了?你喜歡印度尼西亞嗎?)而對於我的印尼語,他也十分的包容和耐心,當我嘗試說出一個剛剛記住的俚語,他表示很驚訝,並在告別的時候為我豎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