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們的飲食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伴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發展,我們國家的食材、烹飪方式、飲食習慣、口味、相關禮儀也處在不斷地演變之中;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我們國家的很多美食也走出了國門,與此同時,很多國外的美食和用餐方式也隨之傳播到了我國,如牛排和漢堡這些西方的食物和食材也非常受我們國人的喜愛!作為世界上最懂得吃的國家,中國人對於食材的包容程度也是舉世公認的,無論是洋蔥、西紅柿,還是小龍蝦、牛蛙,都可以在我們國人手中成為美食。說到這裡有人會問,中國人這麼懂得吃,為什麼不吃西方國家餐桌上的美食——火雞呢?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為什麼中國人不喜歡吃火雞!
先從火雞的基本知識開始吧!
火雞是一種原產於北美洲的家禽,其體型比一般的雞都要大,體重一般都在10公斤以上。火雞的種類有兩種,一種是分布於北美洲的野生火雞,另一種是分布於中美洲的眼斑火雞,目前人類飼養的火雞是墨西哥原住民馴化的當地野生火雞。雖然火雞的原產地是美洲,但是在不同的國家人們依然認為火雞來自不同的地方,比如在英語中火雞被稱為土耳其(英語:Turkey),一些國家認為火雞的家鄉是土耳其,而法國和俄羅斯人認為火雞來自於印度,在法語中火雞是單詞「Dinde」,意思為「來自印度的」,在俄語中火雞是單詞индюшка,意思為「印度的鳥」。
中國人不吃火雞的原因
因為太!難!吃!
答案就是這麼真實,火雞肉太難吃,市場需求太小,所以很少有人養。
火雞的肉纖維粗大,肉質很乾,而且脂肪含量很低,口感柴而無味,並且有一股很重的腥味兒。
燉湯不鮮、炒肉不香、很難入味、口感很差、難以下咽,這是中國廚師和食客對火雞的印象,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烹飪技術舉世無雙,就連清道夫中國的廚師也能將它變成一道美食,所以想把火雞做得好吃一點也不難,但卻非常費工夫。放著我國本土那麼多好吃的雞肉不吃,非要費勁去折騰火雞,完全沒那個必要。所以這也是火雞肉在中國不受歡迎的原因之一。除了肉質難吃,火雞的飼養難度還很大,產出的成本比較高,幾乎沒有任何優勢,所以國內也很少有人養殖。
每個國家的飲食文化都不一樣。我們國家對食材的要求更高一些,注重食材的營養和口感,因此我們還是喜歡吃我們國家自己的雞肉,我們國家雞的品種很多,很多雞的肉質是既鮮嫩又可口,而且易飼養、養殖成本低。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下,火雞在中國也就「火」不起來了。
關於感恩節的冷知識
感恩節是美國人獨創的一個節日。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宣布感恩節為全國性節日;1941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將感恩節定為每年11月的第四個周四。
美國總統川普與火雞
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赦免火雞的總統是林肯,起因是林肯的兒子塔德要求林肯不要吃那隻送給他的火雞,甘迺迪、裡根和尼克森等幾位美國總統也都曾經赦免過火雞,直到1989年老布希任總統期間,這種赦免火雞的儀式才成為總統慣例。
本文系鄭州市首屆少兒科普徵文大賽投稿入選作品
作者:杜冰君
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號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