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充滿紅色記憶的沂蒙山區,巍巍蒙山,滔滔沂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樸實的沂蒙兒女,從我有記憶起,姥爺就給我講他推著小推車給前線送布鞋送煎餅的故事。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手納的千層底布鞋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但是煎餅卻是家家戶戶不可缺少的主食,尤其配上大蔥跟大醬絕對是一大美味。
說起最讓人懷念的美味當屬過年炸的丸子了,小時候,那是個什麼東西都缺少的時代,不僅肉很少吃,連油也難得見。不用說油炸肉丸子,就是油炸素丸子,也當成了珍饈。平時也只有村上有紅白喜事時大席上才能吃得到。爸爸是家裡炸丸子的一把好手,每到年二十八,家裡就開始為炸丸子忙活起來:媽媽負責準備食材,爸爸則用斧頭劈開一大塊一大塊的木柴,雖說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煤氣灶、電磁爐,但是我依然覺得還是用柴火做出來的飯格外的香。
小時候生活拮据,豬肉那是過年才能吃上的奢侈品,吃的油也主要是豬油。吃肉丸子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是吃炸蘿蔔丸子卻是我們兄妹倆翹首以盼的事情。青蘿蔔是過秋的時候家裡儲存下來的,農村沒暖氣,蘿蔔到冬天如果被凍,裡面淨是小冰碴,沒有絲毫的蘿蔔味,但是農民的智慧是無窮的,會早早的在自家地裡挖一個大坑,把蘿蔔埋進去,上面再蓋上厚厚的玉米秸,等到冬天的時候挖出來,咬一口,嘎嘣脆。原材料好,功夫也得做到位:先把白蘿蔔去皮,切細絲兒,開水肏燙30秒,去辣味兒,撈入涼水盆投涼;然後用力攥幹水分兒,剁碎入盆兒,加食鹽、花椒、雞蛋、麵粉,順一個方向攪拌均勻;最後用手擠出丸子形狀,下五成熱油鍋炸,全下後改中火。炸丸子時的火候也很講究,鍋底下燒著大劈柴,油鍋裡噼裡啪啦作響,炸四五分鐘撈出,丸子通身金黃色,油香四溢,外酥裡嫩,放到提前用煎餅鋪好的篩子裡,這裡用煎餅墊底也是有講究的,可以吸走多餘的油脂。這時候我和哥哥早就在旁邊垂涎欲滴了,不過再急不可耐,也要先把第一鍋丸子送給「灶王爺」,用好吃的提前「賄賂」一下他,好讓他「上天去多言好事,下界來廣降吉祥」,再內心虔誠地磕三個響頭,一切儀式完畢就輪到我們肚裡的饞蟲了。
趁著一鍋熱騰騰的油,爸爸會炸一大盆的蘿蔔丸子,為了便於存放,會放到竹編的筐子裡,上面蓋上一層乾淨的布,把它吊到房梁上,既能通風又能防止貓兒、老鼠的偷吃。家裡來客人的時候,只用清水把炸過的丸子燉一燉,出鍋前灑幾棵香菜,倒點醋,香而不膩,那真是讓人回味。
過去家裡炸丸子那是過年才能吃上的美味,現在生活好了,倒是可以隨時炸來吃,品種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像雞肉、魚肉、藕合、地瓜等都可一炸。佐料也變得越來越齊備,打碎豆腐,加上雞蛋,肉沫,蔥花,香菜,蒜沫,姜沫,鹽,味精,花椒,胡椒粉……像是往平凡的日子裡添加著吉祥如意,幸福團圓,喜慶美滿……不是有多愛吃這東西,但為了這麼多美好,過年了一定要炸上一盆丸子!
「學習強國」徵文啟事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Ta改變了我」兩大主題徵文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