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關於紅年桔的酸甜記憶,就是新年的感覺…

2021-02-13 江門宣傳

進了臘月,超市裡掛滿對聯等春節飾品,把我的思緒又拉回到上世紀80年代,童年過年的趣事記憶猶新。我對過年的記憶,總少不了年桔的影子,記下它,就記下了那又酸又甜的歲月……


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我的童年,正是中國進行改革開放的初期,整個國家正在經歷著滄海桑田的變化與前所未有的現代化進程。我的童年不用像父母輩那樣吃不飽、穿不暖,但跟現在的孩子比差遠了。因為生活在農村,新衣服、零食、水果、玩具等成為我童年時期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夢。唯有到過年的時候,這些美夢終於大部分都可成真。新衣服有了,花生、瓜子、酥角、年糕陸續有來,還有我最喜歡吃的年桔。


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


過年的前奏是坐在媽媽的自行車上,去鎮上趁墟買年貨。年桔計算著吊掛的個數買,花生瓜子計算著幾家親戚來拜年買……我在人頭攢動的小鎮街邊蹦蹦跳跳,跟在媽媽後面總想著啥時候能有東西吃。年貨買回來後,媽媽第一時間把它放到灶頭上的掛籃裡,說不能偷吃,要等到新年那天。於是,我便天天看著日曆牌數日子,坐在灶頭前一邊燒火一邊咽口水,想著紅紅的年桔,那酸酸甜甜的滋味似乎已經充盈滿腹。


喜慶的年桔。彭偉宗 攝


終於盼到年三十了,這一天,我和弟弟要幫爸爸吊年桔、貼對聯。在我們家鄉話中,「橘」「桔」與「吉」是同音字,又與民間吉利的口彩相吻合,歷來成為禮儀儀式上的「貢品」。尤其是一年之始,幾乎家家都會在門口、灶頭、天井、神臺等位置上吊掛年桔。爸爸會把年桔、大蒜苗、紅包綁在一起,吊掛起來,寄寓新年大吉大利、吉祥如意。吊年桔、貼對聯,這是我最樂意幹的活,醉翁之意在於那紅紅的年桔。媽媽總會提前說:「年桔剛好足夠,你姐弟倆不要偷吃哦。」但爸爸總會偷偷地塞一兩個給我和弟弟,然後使眼色叫我倆趕緊吃。弟弟像小野狼那樣一口就把年桔吞進嘴裡了,那時的我則像對待珍寶一樣,把那小小的年桔掰開十多瓣,一瓣一瓣地吃,吃著那來之不易的年桔,感覺味道好極了,酸甜的汁水在嘴裡滑動,捨不得一下子把它吞咽下去。


在我整個童年時期,紅紅的年桔是我記憶中最美味的過年食品之一。哪怕是現在最甜的巴西柑、皇帝柑、砂糖橘等,都不能跟我小時候記憶中的年桔味道相媲美。


過年時在神臺掛年桔。(攝影:何小群)

一串串紅綠相配的年桔吊掛起來,春風吹進屋,年桔也快樂地搖動著,點綴著新年的美好、美化著節日的快樂,更重要的是家家戶戶民俗心理認同:桔(吉),吉利也;蒜(順),順利也。吊掛完年桔後,爸爸媽媽總會笑著對我和弟弟說:「我們把富貴吉利、順順利利請回家了。」而我和弟弟又計算著什麼時候才過年十五,因為過了年十五,媽媽就會說,我們可以把掛著的年桔摘來吃。雖然那時候的年桔外皮已經又幹又皺,裡邊的桔肉也乾癟很多,但我吃著還是美味的。我和弟弟會一個不落地摘著搶著吃,那酸酸甜甜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年幾乎都是相似的,又似乎各不相同。時代發展,生活變好,年貨不缺,但小時候那紅紅的年桔,酸甜的味道,至今想來仿佛還唇齒留香,已經成為難以忘卻的記憶……


相關焦點

  • 學習強國「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劉雁:炸丸子
    我的老家在充滿紅色記憶的沂蒙山區,巍巍蒙山,滔滔沂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樸實的沂蒙兒女,從我有記憶起,姥爺就給我講他推著小推車給前線送布鞋送煎餅的故事。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手納的千層底布鞋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但是煎餅卻是家家戶戶不可缺少的主食,尤其配上大蔥跟大醬絕對是一大美味。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丨劉思晨《年味春節·美食記憶》
    一到過年,天氣轉寒,樹枝上也結上了一層冰霜,紅紅的燈籠也上了枝頭。窗外,黑色的帷幕已拉下,絢麗的煙花在綻放;家中,新春的快樂已到來,過年的氛圍在空氣中醞釀:煙花爆竹的刺鼻味,滿桌菜餚的噴香味。對聯上,未乾的墨也散發著獨特的墨香味。吸入鼻中,心中湧動著說不出的高興,光只坐著,都是一種享受。一盤盤菜被端上餐桌,一個個紅包映襯著歡樂的笑容,拜年的話語承載著無限的歡樂告訴人們:過年了!
  • 錢塘文韻|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母親和姐姐忙碌了一天後,年夜飯總算開始了,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平時難得吃到的大魚大肉,那種幸福的感覺終身難忘。吃過年夜飯,再吃些平時同樣難得吃到的,只有春節才憑票供應的花生、山核桃等小零食,就早早的刷牙洗臉洗腳,上床睡覺。第二天醒來,孩子們大了一歲,老人們老了一歲,新的一年就開始了,年年如此。八十年代初,電視機開始進入尋常百姓人家。
  • 獨家記憶 | 年味就是媽媽燒的八寶醬丁…
    關於過年,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的獨家記憶。
  • 今日特稿丨所有「正確的集體記憶」都是錯的
    此時有人提出,我們要有「正確的集體記憶」。集體記憶是一種時代的迴響,也是歷史的刻度,本屬正常。但當有了「正確」一詞的加冕,則顯得青面獠牙,露出背後妄圖攫取與控制的醜態來。我們共同經歷了這個動蕩年代,每一樣因素激入我們內心,蕩滌起不同反應。這些個人記憶才最為珍貴,也是他們的點滴構成了集體記憶的敘事。
  • 我的新年記憶(二)​與祖國同脈相承的過年記憶(安東石油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與祖國同脈相承的過年記憶我踩著八十年代的尾巴出生,來到黃河邊的農村。
  • 記憶中的幸福年
    「穿新衣過大年,炮竹聲聲辭舊歲」這是我記憶中過新年的難忘影像。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三)
    放鞭炮在古時候是為了驅趕一個叫「年」的猛獸,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了過年的一個民間習俗。放完了鞭炮當然要收紅包嘍!長輩們拿出紅包,小朋友們開心得合不攏嘴,說幾句吉祥話,那紅豔豔的紅包立馬到手了。握著無教個大紅包,一家人看起春晚,真是和諧美滿!伴著新年鐘聲的敲響,新的一年來臨了,這時,相互道一聲新年快樂,算是完成了童謠中說的「三十晚上熬一宿」,這便是守歲了。
  • 紅蠟燭映出紅紅火火的年味,或許將只能留在記憶裡?
    過年就講究個紅紅火火,熱熱鬧鬧,但現在快節奏的生活,衝淡了很多年味,可在井陘的一個山村,有一個作坊,一直秉承著那股子老年味兒,我們一起去看看
  • 年味|不同年齡層的獨家「大年記憶」
    年味是無論老幼一到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就會自然想起的包含貼春聯、放鞭炮、壓歲錢、看春晚等等活動的「大年記憶」。        今天讓我們走進不同年齡層的「大年記憶」,分享不同代人眼中的春節真意。在「30、40後」看來,春節代表著辭舊迎新。
  • 尋味|記憶中那些必備的年菜
    在每個人的童年記憶裡年味兒是有著非常深刻的記憶
  • 中式傳統糕點,綿延舌尖上的記憶
    顏色紅火的紅回回象徵著來年「回回紅」,雙喜糕代表「喜事連連」,寓意美好、口感香軟的糕點吃在嘴裡總有種幸福的味道。每逢過年,東陽城區西門菜市場邊的嵊駟橋巷,老許和記糕點坊的店主單蔚雲都會親自「操刀」,做幾份色香味俱全的中式糕點給大伙兒嘗嘗,期盼新年喜慶紅火。走進位作室,清甜的香味撲面而來,單師傅正「開工」製作紅回回和雙喜糕等中式傳統糕點。
  • 新年第一天,小明的紅包被偷了!快速記憶之情景故事法
    今天我們講解一種特別常用的記憶方法——情景故事法。
  • 【我記憶中的年味】與父親一起春節的記憶
    過數天就是過天命之年,奔耳順之年了。儘管大年的腳步如飛而至,但沒有感覺,只是在心底的一角偶爾泛起幾十年前的過年記憶。如今,急切盼過大年的意識已隨父母過世,不會再有什麼希冀,更多的只是年近黃昏的隱憂。但與父母一起春節的日子永遠不會忘記,就像一壺老酒密封在記憶深處,存放時間越久,會越醇越濃。我的老家是廬江北面的一座老鎮。
  • 「炸年糕」,記憶中的家鄉味道
    那遙遠的小村莊,是我魂牽夢繞的家鄉,無論時過多久,那份深情的記憶時刻那樣清晰;無論行走多遠,只有家鄉是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記得小時候,最喜歡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才能穿上新衣服,才能吃上媽媽做的炸年糕。那是一種酥嫩香甜的味道,那是一種家鄉特有的味道,那是一種飽含媽媽濃濃愛意的味道,那是一種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味道。
  • 楊黎敏:過年記憶——放炮
    要說最能表達過年氛圍的還是放炮。
  • 記憶鞏固:如何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
    記憶鞏固是大腦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的過程。就持續時間和容量而言,短期記憶往往相當有限。
  • 伊拉克國家公司宮龍龍 與祖國同脈相承的過年記憶
    兒時的過年記憶,仿佛泛黃的舊相片,帶著一絲模糊的土牆房背景,只有那鮮紅的鞭炮紙和瀰漫在空氣中的硫磺,仿佛提醒我吃肉的日子到了。    那個九零年代初的農‍村,家家戶戶炊煙嫋嫋,人們沉浸在吃飽穿暖的幸福中。孩童時代,過年期間奔跑在塵土飛揚的土路上,嘴裡含著幾分錢的糖塊,羨慕著其他家庭孩子的新鞋,一起爬樹放鞭炮,等著天黑父母把我們一個個領回家。
  • 蒸汽機車,遠去的記憶
    訂閱中國國家地理微信搜索微信號:dili360 或 中國國家地理(本文選摘於《中華遺產》2011年07月 口述·攝影/黃慶軍)(編者按:中國人關於鐵路的記憶2001年,吉林大安北車站,一輛蒸汽機車靜靜地躺在露天車庫裡,四周雜草叢生。除了匆匆走過的鐵路職工,這裡只有火車迷偶爾會來造訪。
  • 年味是藏在味蕾記憶裡的歡愉
    2月4日-5日,我院舉辦購年貨、助脫貧,過喜慶新年的第二屆年貨節。黨委副書記蔣運蘭、醫院副院長樊效鴻、總會計師李芳出席本次年貨節開幕儀式。醫務部、護理部、營養膳食科等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本次開幕式。     樊效鴻致開幕辭。他講到為積極響應國家「就地過年,溫暖身邊」的號召,減少職工在商場購買年貨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