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最能表達過年氛圍的還是放炮。
在除夕夜新年的鐘聲敲響之時,漆黑清冷的夜空被明亮的炮光刺破,瞬間整個村子發生了連鎖反應,一家比著一家,一戶賽著一戶,一時間燈光、炮光、火光互相交織,紙炮聲、鞭炮聲、鐵炮聲此起彼伏,響徹天宇。人們把積聚了一年的怨憤、不滿、晦氣,都希望在這除舊迎新之際,通過放炮得以釋放,頓時把年的氛圍推向了高潮..
記得每年趕年集的時候,無論貧富,其他年貨可以不買,炮是必須買幾盤的。那時候政策松,有些人自己家裡用舊書或者舊報紙偷著卷炮,拇指來粗,50個一捆,紮成5邊形,裝在尼龍袋子裡,翻出半截,搓著凍僵的手站在街道邊上排成一排吆喝叫賣。如果要的多,還給你放幾根讓你聽聽聲。這種炮我們叫紙炮,那時候炮捻子還是火藥做的,一般放在地上放,扔到空中那都是技術好的,很多時候炮還沒離手就響了,每放一根都是一次挑戰,衣服炸爛、手炸腫、臉炸青那都是常有的事,雖然危險,卻勇於挑戰,甚至樂此不彼。最有意思的是幾個小夥伴湊到一起,找個破搪瓷缸子,把炮點燃後迅速扣到上面,瞬間炸到空中,以此來檢驗看誰家的炮威力大!
第二種是鞭炮。用紅紙包起來左右對稱串起來的2公分左右的小炮,有一盤500響的,也有1000響的。這種大多是有錢人家才買,聽誰家貼完對聯放鞭炮,便和小夥伴一起去搶沒點著的,這種小鞭炮威力小,是我們小孩子們的最愛。記得有一回一個調皮的把一根小鞭炮卷到旱菸裡,偷偷地送給別人吸,吸著吸著突然爆炸了,氣憤地捂著炸腫的嘴滿村子追打我們.
最後一種是鐵炮。這可算是重量級的存在,找半截鐵棒,中間打個拇指粗的孔,最下面鑽個牙籤般大小的孔,與中孔相連。先裝三分之二的火藥,用錘子和細鐵棍砸實,剩下的三分之一填上土,再次砸實。最有技術含量的是用針在最下面的小孔安上門藥,讓外面的火藥通過小孔引燃裡面的火藥,從而爆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鐵炮威力大,操作難度係數高,村子裡會放鐵炮的人很少,這種人我們叫炮手。每當接社火,村子裡的社火會長便會上門去請,委以重任。集村子裡所有的鐵炮,排在接社火的路上,雖形狀、大小各異,統一用火藥串起來,一個點著其他的依次響起來,震得牆頭的土簌簌往下落,地上塵土飛揚,空中硝煙瀰漫,耳朵嗡嗡作響。
放炮是一種歷史情感傳承。那時候總有一種情結,認為炮能溝通天地,是能給自己帶來一年好運的吉祥之物,炮聲能把世間的所有事情上通到天,能祈求來神的庇護,期盼來新年的吉祥如意。聲音越大,威力越猛,效果就會越佳!
今天,物質的不斷豐富衝淡了過去的年味,過年有了更多的表達形式,放炮也不再成為過年的唯一的興奮點。但想起過去放炮前的那種期待感,放炮時的那種驚奇感,放炮後的那種喜悅感,依然讓人心潮澎湃,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