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黎敏:過年記憶——放炮

2021-02-26 紫荊印象

要說最能表達過年氛圍的還是放炮。

在除夕夜新年的鐘聲敲響之時,漆黑清冷的夜空被明亮的炮光刺破,瞬間整個村子發生了連鎖反應,一家比著一家,一戶賽著一戶,一時間燈光、炮光、火光互相交織,紙炮聲、鞭炮聲、鐵炮聲此起彼伏,響徹天宇。人們把積聚了一年的怨憤、不滿、晦氣,都希望在這除舊迎新之際,通過放炮得以釋放,頓時把年的氛圍推向了高潮..

記得每年趕年集的時候,無論貧富,其他年貨可以不買,炮是必須買幾盤的。那時候政策松,有些人自己家裡用舊書或者舊報紙偷著卷炮,拇指來粗,50個一捆,紮成5邊形,裝在尼龍袋子裡,翻出半截,搓著凍僵的手站在街道邊上排成一排吆喝叫賣。如果要的多,還給你放幾根讓你聽聽聲。這種炮我們叫紙炮,那時候炮捻子還是火藥做的,一般放在地上放,扔到空中那都是技術好的,很多時候炮還沒離手就響了,每放一根都是一次挑戰,衣服炸爛、手炸腫、臉炸青那都是常有的事,雖然危險,卻勇於挑戰,甚至樂此不彼。最有意思的是幾個小夥伴湊到一起,找個破搪瓷缸子,把炮點燃後迅速扣到上面,瞬間炸到空中,以此來檢驗看誰家的炮威力大!

第二種是鞭炮。用紅紙包起來左右對稱串起來的2公分左右的小炮,有一盤500響的,也有1000響的。這種大多是有錢人家才買,聽誰家貼完對聯放鞭炮,便和小夥伴一起去搶沒點著的,這種小鞭炮威力小,是我們小孩子們的最愛。記得有一回一個調皮的把一根小鞭炮卷到旱菸裡,偷偷地送給別人吸,吸著吸著突然爆炸了,氣憤地捂著炸腫的嘴滿村子追打我們.

最後一種是鐵炮。這可算是重量級的存在,找半截鐵棒,中間打個拇指粗的孔,最下面鑽個牙籤般大小的孔,與中孔相連。先裝三分之二的火藥,用錘子和細鐵棍砸實,剩下的三分之一填上土,再次砸實。最有技術含量的是用針在最下面的小孔安上門藥,讓外面的火藥通過小孔引燃裡面的火藥,從而爆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鐵炮威力大,操作難度係數高,村子裡會放鐵炮的人很少,這種人我們叫炮手。每當接社火,村子裡的社火會長便會上門去請,委以重任。集村子裡所有的鐵炮,排在接社火的路上,雖形狀、大小各異,統一用火藥串起來,一個點著其他的依次響起來,震得牆頭的土簌簌往下落,地上塵土飛揚,空中硝煙瀰漫,耳朵嗡嗡作響。

放炮是一種歷史情感傳承。那時候總有一種情結,認為炮能溝通天地,是能給自己帶來一年好運的吉祥之物,炮聲能把世間的所有事情上通到天,能祈求來神的庇護,期盼來新年的吉祥如意。聲音越大,威力越猛,效果就會越佳!

今天,物質的不斷豐富衝淡了過去的年味,過年有了更多的表達形式,放炮也不再成為過年的唯一的興奮點。但想起過去放炮前的那種期待感,放炮時的那種驚奇感,放炮後的那種喜悅感,依然讓人心潮澎湃,回味無窮。

相關焦點

  • 放炮
    放炮童年最快樂的事兒莫過於放炮春節我也只愛逛炮市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關於紅年桔的酸甜記憶,就是新年的感覺…
    進了臘月,超市裡掛滿對聯等春節飾品,把我的思緒又拉回到上世紀80年代,童年過年的趣事記憶猶新。我對過年的記憶,總少不了年桔的影子,記下它,就記下了那又酸又甜的歲月……新華社記者 張金加 攝在我整個童年時期,紅紅的年桔是我記憶中最美味的過年食品之一。哪怕是現在最甜的巴西柑、皇帝柑、砂糖橘等,都不能跟我小時候記憶中的年桔味道相媲美。
  • 在慶陽華池過年是這樣的,要宰豬、炸糖果果、蒸饃饃、灌灌腸……新年要來了!
    華池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在華池農村過年那可不一般。
  • 我的新年記憶(二)​與祖國同脈相承的過年記憶(安東石油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與祖國同脈相承的過年記憶我踩著八十年代的尾巴出生,來到黃河邊的農村。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丨劉思晨《年味春節·美食記憶》
    一到過年,天氣轉寒,樹枝上也結上了一層冰霜,紅紅的燈籠也上了枝頭。窗外,黑色的帷幕已拉下,絢麗的煙花在綻放;家中,新春的快樂已到來,過年的氛圍在空氣中醞釀:煙花爆竹的刺鼻味,滿桌菜餚的噴香味。對聯上,未乾的墨也散發著獨特的墨香味。吸入鼻中,心中湧動著說不出的高興,光只坐著,都是一種享受。一盤盤菜被端上餐桌,一個個紅包映襯著歡樂的笑容,拜年的話語承載著無限的歡樂告訴人們:過年了!
  • 【有聲記憶】過年!
    集上的貨大都是過年吃的用的東西。最熱鬧的要數鞭炮攤兒了,賣主們你放一會兒,他放一會兒,吆喝著,都說自己的炮響。男孩子買掛鞭炮,等到過年放是少不了的,可以說一年攢下的錢除了買些紙和鉛筆,就為了過年買鞭炮。說到過年,不能不說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這一天,家家買糖瓜祭灶,把舊的灶王爺從牆上扯下來點燃,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再把新的灶王爺貼上,祈求灶王爺保平安!
  • 伊拉克國家公司宮龍龍 與祖國同脈相承的過年記憶
    兒時的過年記憶,仿佛泛黃的舊相片,帶著一絲模糊的土牆房背景,只有那鮮紅的鞭炮紙和瀰漫在空氣中的硫磺,仿佛提醒我吃肉的日子到了。    那個九零年代初的農‍村,家家戶戶炊煙嫋嫋,人們沉浸在吃飽穿暖的幸福中。孩童時代,過年期間奔跑在塵土飛揚的土路上,嘴裡含著幾分錢的糖塊,羨慕著其他家庭孩子的新鞋,一起爬樹放鞭炮,等著天黑父母把我們一個個領回家。
  • 學習強國「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劉雁:炸丸子
    我的老家在充滿紅色記憶的沂蒙山區,巍巍蒙山,滔滔沂河養育了一代又一代樸實的沂蒙兒女,從我有記憶起,姥爺就給我講他推著小推車給前線送布鞋送煎餅的故事。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手納的千層底布鞋已經很少有人穿了,但是煎餅卻是家家戶戶不可缺少的主食,尤其配上大蔥跟大醬絕對是一大美味。
  • 錢塘文韻|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
    從前過年,吃是重點。平時油水不足,營養不良,逢年過節,再不飽餐一頓,也太對不起自己了。但那是計劃經濟年代,不管有錢沒錢,人多人少,也不管雞鴨魚肉柴米油鹽,香菸老酒農副產品,一律憑票供應,全部限量供應,而且就算你有票證在手,也不是你說想買就能買的。
  • 記憶中的幸福年
    「穿新衣過大年,炮竹聲聲辭舊歲」這是我記憶中過新年的難忘影像。
  • 獨家記憶 | 年味就是媽媽燒的八寶醬丁…
    關於過年,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的獨家記憶。
  • 【我記憶中的年味】與父親一起春節的記憶
    儘管大年的腳步如飛而至,但沒有感覺,只是在心底的一角偶爾泛起幾十年前的過年記憶。如今,急切盼過大年的意識已隨父母過世,不會再有什麼希冀,更多的只是年近黃昏的隱憂。但與父母一起春節的日子永遠不會忘記,就像一壺老酒密封在記憶深處,存放時間越久,會越醇越濃。我的老家是廬江北面的一座老鎮。記得那是2010年的春節,在外二十多年,那年難得有機會回家過年,與妻攜子同父母歡聚在一起,也是一樁幸事。
  • 小家庭過年
    年近50,結婚也有20多年了,但自己小家庭獨自過年卻很少,今年是第二次。去年疫情留在上海。
  • 年味|不同年齡層的獨家「大年記憶」
    年味是無論老幼一到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就會自然想起的包含貼春聯、放鞭炮、壓歲錢、看春晚等等活動的「大年記憶」。        今天讓我們走進不同年齡層的「大年記憶」,分享不同代人眼中的春節真意。在「30、40後」看來,春節代表著辭舊迎新。
  • 世棒午餐肉,年味兒的記憶
    這記憶跟逢年過節聯繫在一起,和媽媽的味道聯繫在一起。拉開罐頭,色澤鮮豔,肉香飄溢,油水欲滴,趁媽媽不在,偷偷用根小勺子挖一勺,抿進嘴裡,立即就吃到美味的肉肉了。到了正餐時,看媽媽將午餐肉有的切片,有的切成肉丁,用來炒菜、煮湯、拌飯,總是色香味俱全,「淡妝濃抹總相宜」。
  • 尋味|記憶中那些必備的年菜
    在每個人的童年記憶裡年味兒是有著非常深刻的記憶
  • 年味兒 | 這個記憶有點「甜」 ——紅薯糖
    回想起兒時過年,最讓我糾結難忘的就是父母熬紅薯糖的情景。兒時的皖北農村物質匱乏,經濟拮据,平時很少能吃上白面饃,也只有過年才能改善一下生活,更別說吃糖了。因此,過年,熬製紅薯糖與炸焦葉子是每家必不可少的項目,這兩樣東西既是過年招待親戚來客的最好禮物,更是滿足孩子們打打牙祭的奢侈食品。
  • 說過年
    牛年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新冠肺炎警報又泛起,你是否對於過年變得敏感而牴觸?特別是漂泊的遊子對於是否回故鄉,像年味兒的魚刺如梗在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