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中國國家地理微信
搜索微信號:dili360 或 中國國家地理
(本文選摘於《中華遺產》2011年07月 口述·攝影/黃慶軍)
(編者按:中國人關於鐵路的記憶,大多離不開火車遠去時漫天彌散的濃霧。多年來專注於拍攝蒸汽機車的攝影家黃慶軍先生也是如此。這一組圖片,講述了他和蒸汽機車的故事。)
1998年元月,我第一次坐上從黑龍江葦河林場到柳山的蒸汽小火車,它的車廂比內燃機車廂小一半左右,沒有電,夜間乘車的旅客就靠蠟燭照明。雖然少了廣播中甜美的問候和曼妙的音樂,工人沉沉的鼾聲和年輕母親輕聲哼唱著的催眠小曲,卻讓回憶更感親切。
與內燃機車不同的是,蒸汽火車有一個司爐間,火車在正常行駛時,除了司機和副司機外,另有一個負責給機車添煤的司爐工。1997年,我在黑龍江沾河林場的蒸汽火車上,遇到了這兩位正在休息的司機師傅。為了省錢,他們每天從家裡帶來飯菜,跑完一天的車程,偶爾也會喝些酒解乏。像他們這樣駕馭吞雲吐霧的蒸汽火車,是一份相當辛苦的工作,卻也是那個年代很多在林場長大的孩子夢寐以求的理想。拍攝期間,我見到了很多在小火車上工作的工人,他們臉上沾滿了煤灰,但笑容裡卻透著對生活的喜悅和滿足。
我扛起攝影包,開始了從一個林場到另一個林場,從一列火車到另一列火車的苦苦追尋。在長焦、廣角、魚眼的各種鏡頭中,我又看到了那只有一位工作人員的小站;又看到了那提著雞鴨、背著兒女去看丈夫的大嫂;又看到了那一車車滿載的圓木和石油;又看到了那些興高採烈地跟在森林小火車後面奔跑的天真的孩子……但是,這一切的一切,都比不上我在迷漫的蒸汽中,看到的蒸汽火車頭那昂然的剪影,還有它絕塵而去時留在身後那沖天的濃霧。
暮色中的黑龍江沾河林場,粗獷的汽笛聲劃破冬日的寧靜,一列蒸汽火車由遠及近,穿越白雪覆蓋的林區,吞雲吐霧,呼嘯而至。東北山區地勢起伏極大,只有藉助這種窄軌森林火車,才能確保木材穿越高山峽谷、平穩地抵達集裝廠及汽運、水運的換裝廠。2000年以後,森鐵逐步向內燃化的方向發展。作為東北林業興衰榮辱的見證,一列列裹挾著濃煙的鋼鐵巨龍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這種美景再無從可見。
第一次見到那噴煙冒火的龐然大物,嚇得七歲的我一下子鑽進媽媽的懷裡。媽媽告訴我,那是「毛澤東號」蒸汽機車,可以帶我們去姥姥家,去看外面的世界。我頓時忘記了害怕,不由對這黝黑的鐵傢伙肅然起敬。
退役的蒸汽機車是怎麼處理的?2005年7月,我在內蒙古大板機務段找到了答案。拆了車頭,卸下車輪,再把肢解下來的鋼板、鐵皮以廢品的價格在市場上出售。一輛重達28噸的蒸汽機車大約只能賣3萬塊錢。負責拆卸的人來自河北,據說他們還曾以相似的辦法拆解過某地報廢的坦克。面對如此龐大的機車「肢解」工地,我的內心只有失落。難道這就是蒸汽機車最終的結局?東西沒了,關於那段歷史的記憶,又能留存多久呢?
2001年,吉林大安北車站,一輛蒸汽機車靜靜地躺在露天車庫裡,四周雜草叢生。除了匆匆走過的鐵路職工,這裡只有火車迷偶爾會來造訪。與那些被肢解的機車相比,它的處境似乎好很多。曾經有一個50人的德國訪問團專程趕來吉林,僅僅是為了參觀這臺被遺棄在角落裡的「寶貝」,這份狂熱讓很多中國人感到不解。在西方人眼中,蒸汽機車的消失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因而理應被歸入工業遺產得到保護。而專注於速度的我們,卻在不經意間忘記了,這曾經是承載著無數人夢想的時代 寵兒,它的美不該僅僅停留在童年的記憶裡。